神童神话破灭不是家长一人之责 近日,《广州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湖南省华容县神童魏永康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魏永康有着和所有的神童一样,背后有着一位强大的父亲或者母亲,他们充当着陪读加保姆的职责,不仅督促着孩子抓紧分秒学习,同时包办了一切家务,甚至是孩子的内务,就连吃饭穿衣的这样自理的事情也代为包办,魏永康成为了真正只会读书的机器。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对此我们的思考却从未结束过。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过于溺爱不利孩子健康成长,早有不少反面教训,而古时“伤仲永”的故事,也一直在警示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曾学梅固然做错了,然而更有必要追问的是,有人提醒、劝导过曾学梅正确教育孩子没有?到底是什么力量助长了这位母亲制造“神童”的极端和任性?教育孩子培养成才从来都不应只是父母一人的责任,同样社会也应该起到导航的作用。但事实却相反,我们有一个重视神童、喜欢制造神童的社会环境,“神童教育”数十年来一直方兴未艾。强大的“鲜花式”舆论将一些神童的家长捧上了天,使得他们“走火入魔”不能自制、难以自拔,是家长和社会一步一步将神童送上了绝境。 就拿现代“神童”来说有的与普通孩子相比,不外乎是记忆力出众、语言能力超常等。可是往往被家庭、被社会放大,不惜余力来培养“神童”。每个孩子的资质秉性各异,心智发育的程度也不同,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不仅灌输知识,也要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社会需要名副其实的顺其自然的神童,不需要制造神话办的神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