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永泰县 2016-08-04 14:15
一、历史:
永泰,中。武德四年析梓州盐亭、剑州之黄安与阆州之西水而置,有女徒山,有盐。(出自<<新唐书>>)。
熙宁五年,省永泰县为入盐亭焉。永泰,中下。本尉司,南渡后为县。(出自<<宋史>>)。
永泰县:据《太平寰宇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巡检皇甫无逸因四境遥远,又不安靖,遂于梓州盐亭、剑州黄安、阆州西水三县界,分置永泰县。另据《宋史》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改永泰县为镇,并入盐亭。熙宁十年,复置永泰县。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又改永泰县为安泰县。宋高宗绍兴初复名永泰县,不久又废。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又恢复永泰县。元顺帝时,废永泰县,并入盐亭。
二、地理位置:
梓州盐亭县位置就是现在的盐亭县,剑州黄安县就现在剑阁县的王河镇,阆州之西水就是现在南部县保城乡。从地图上看这三县交界处应该在南部县桐坪乡(同兴)附近。
三、历史变迁:
从盐亭地域历史变迁可得出,秦汉至隋时期
《太平寰宇记》载:“梓州,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国盐亭之地。”
《汉潺亭考》载:“自西水县以东,南迄东关,凡水之入涪者,悉为蜀地,亦即潺亭之域。”古之盐亭县境,南至今蓬溪县郪水,北至今南部县西河,西邻今三台县涪江,东近今西充县城,殆方百余公里。两晋、南北朝至隋,盐亭县境域虽常有变,但均纳有今三台、蓬溪、西充、南部及射洪等县部分地区。
唐宋元时期
《舆地纪胜》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南充及梓州之盐亭县,阆州之南部县部分地置西充县。今盐亭县东南境距西充县城约20公里地划入西充县。
《太平寰宇记》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永泰县时,阆州西水,剑州黄安等地入今盐亭县境。
唐置永泰,宋置东关,于元至元至正间(公元1335年—公元1368年)并入盐亭县时,西水流域之地入南部县,杨桃溪入射洪县,盐亭县之东南境益狭。
明清时期
清乾隆《盐亭县志》记,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省射洪县入盐亭县。洪武十三年复置射洪县,盐亭县境域增而复减。
明代,富驿、秋林地悉属盐亭县。清初,秋林以扩大潼川府首邑之故,划归三台县;富驿以明大将王弼袭禄地之变而入南部县。至此,盐亭由一大县而变为蕞尔小邑。
民国时期
民国37年(1948年)10月,南部、盐亭两县调整县界,除互相交换插花飞地外,原南部县属富驿乡梨子园六保半之地划归盐亭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冬,三台县属三清乡之团结、新华、香山等地村地划入盐亭县。
1951年冬,三台县属双合乡之龙门村,梓潼县属交泰乡之裕民村、梓流村、盐梓村地划归盐亭县。
1953年7月,南部县属富驿区之金峰、花林、雄关、富驿、合作等乡地,大坪区之坵垭、光中、神坝、铁边、西河、罐垭、店垭、同兴、大坪等乡地划入盐亭县。同年,盐亭县属金孔区之东岱乡地划入西充县。
1954年春,盐亭县大坪区接近南部、梓潼两县之部分村组,计有土地5208亩,分别划归南部、梓潼两县。
1955年春,盐亭县大坪区与梓潼、剑阁两县接壤之部分村组,计有土地847亩,分别划归南部、剑阁两县。
1956年2月,三台县共和乡及三清乡属三、四、五村地,青山乡属三村地,双合乡属三、四、五村地划入盐亭县。
1966年,盐亭县石牛公社所属五星、红光两个大队地划归梓潼县。
1973年12月,盐亭县大坪区原属九个公社,计有土地101402亩,划归南部县。
四、考古发现:
南部县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在桐坪乡卫星村发现了一处唐代古镇遗址。
遗址为一诸山环抱的河谷平地,长约800米,宽约750米,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于永安河两岸。遗址范围主要包括瓦子地、楼房湾、大地岩和城池窝四个区域。瓦子地文化层距地表0.6—1.0米,厚约0.4米,其中有唐、宋、明、清等时代的各种瓦砾及陶瓷碎片,采集标本中的唐代青釉弦纹、长沙窑碗等陶瓷片尤具特色。据现存永安庙碑记载“其地旧属阆之西水,自西水至省,此地实为冲要,故为永安镇云”。
五、地理地名:
<<唐书>>中提到的女徒山,从地形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到桐坪场背后的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就象一个少女向老农学习养殖业的样子。
并且西河乡还有个丝姑山。
六、终结: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四川永泰县应该在南部县桐坪乡卫星村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