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水文章”润泽“民生田”
——利州区宝轮镇小岭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见闻 水,万物之源。农作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源的保障。
近日,记者来到利州区宝轮镇小岭村4组,在建好的石板沟山坪塘旁停下,微风轻抚,塘面波光粼粼,山涧倒影栩栩如生。“这里原来是一条小河沟,去年10月开始扩建整治,而今,已蓄水8000多方,随着蓄水量的增多,能满足山下近百亩农田的灌溉。”利州区水务局水利股副股长王映斌介绍。
经过近年的努力,小岭村的山坪塘、蓄水池、石河堰及灌渠等各类水利设施一应俱全,得益于各类设施的滋养,该村的农田发展持续向好。
用水更便利:直接从山坪塘通过堰渠引入田间
“往年,农田灌溉需要用水时,我们都是通过抽水或挖土渠自己想办法引到田里,抽水不仅对使用环境有要求,而且增加成本,加之水在经过土渠时会出现渗漏到地下的情况,造成浪费。”谈起以前的灌溉窘况,小岭村4组村民罗生连不禁摇头。
“水利基础设施建好后,我们农田的用水问题就得到解决了。”罗生连认真地给记者列举水利建设带来的好处,“我家有2亩多农田,大大小小7块。通过水利设施的新修、整治等,农田用水可直接从山坪塘通过新修的堰渠引入田间,并且每隔一段,堰渠都留有开口,需要用水时打开,不需要时封住,的确很方便。”
此外,通过水利设施的建设、整治等,还能对农村面貌起到改善作用。
如今,不论是村民、农业园区,还是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力度,实现农田的有效灌溉和有效排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耕地产出率,使农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创新管护机制:政府业主群众各负其责
水利设施建好了,怎样才能将其管理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
小岭村支部书记李绍武向记者介绍了该村的管理经验。
“首先,因地制宜,‘以塘养塘’。”即有水产养殖需求的农民通过承包或转让等方式,获得山坪塘等水利设施的使用权,而后一段时期内,该塘的管护工作等就由其一力承担,一方面其可在塘内从事水产养殖,但同时要保障灌溉区内其他农民的用水需求。“水稻、油菜田等的灌溉需求得到解决,不但减轻了村民的负担,承包人也能从搞水产养殖中获得收益。”李绍武说。
其次,发挥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定期指定性或分配性地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而针对石河堰等设施,则由当地的主人家或直接受益者进行义务管理。同时,村上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对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维护。
我市通过创新经营管护机制,来保障我市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即按照“公益性工程政府保障、经营性工程推向市场、准公益性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差异化落实政府、业主、群众的管护责任。大力推广协会、服务队等农民互助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施管理服务组织建设,落实村级管理员3000余人,管护服务能力覆盖全市70%以上的耕地面积。
水利润农户:项目区受益总人数1.93万人
利州区2015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专项项目涉及宝轮镇、赤化镇2个乡镇17个村,项目区受益总人数1.93万人。2015年该专项项目区2个乡镇范围内已完成新建渠道22.3km,整治渠道50.22km,整治塘坝120座,整治石河堰闸11座,新建及整治泵站11座,新建蓄水池180口。完成总投资3039.18万元。
从全市来看,2015年9月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投资63237万元,投入劳动工日1509.04万个。修复水毁工程1814处,新修加固堤防18.26公里,疏浚河道43.47公里,清淤沟渠519.51公里,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641处,整治塘堰1647口;新增恢复灌面3.79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41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8.0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4平方公里。为我市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