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92|评论: 1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71章:认知大道无止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71章:认知大道无止境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俗译]
知道而不显露,这是上知;不知道不懂装懂,这是病态。
能把不懂装懂当作毛病,自然不会犯这种毛病。
有道的人没有这毛病,因为他们知道不懂装懂是毛病,所以这毛病就不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会意]      
       本章的中心思想,老子提出要正视自己对大道的无知。
       紧接上章,老子在本章对他的大道文化不能被人理解、不能被人践行的社会弊病进一步深入分析。
       什么是当时的社会弊病呢?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却好像不知道一样不露聪明,不显机智,这才是上知,是高明的表现。明明不懂却自以为很懂,再不懂装懂去到处显摆,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有道的人没有这种不懂装懂毛病,因为他们知道不懂装懂是毛病;正因为他们知道不懂装懂是毛病,所以这毛病就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老子在这里温和地批评了那些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不懂装懂的人,不要不懂装懂去到处显摆,到处兜售,从而引发一种社会弊病。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百家争鸣,各是其是,人们被卷进知识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而绝大多数知识不过是人们对世物表层的肤浅认识,很少有触到事物本质的认知。一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层,便以为已经洞悉了事物的真相。那是一个以不知为知的时代,是一个骗子充斥各个领域的时代,是一个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的荒唐时代,滥竽充数、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故事,都是发生在那个荒唐时代的荒唐故事。在这样一种学风的影响下,许多人拿假知识、伪知识四处炫耀,各种学派名目繁多,各类大师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好像患上了一种以不知为知的流行病。      
       对待大道两种态度:一种人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以不知为知,这种人永远无法洞透老子之学。另一种人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无知,不断克服毛病,弥补不足,不断纠正偏离大道的倾向,最终成为得道之人。
       学习本章,要结合第48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来理解,为学是借鉴别人的间接经验,在心里种下道的种子;为道是取得自己的直接经验,使道在自己的心里开花结果。为学为道,一益一损;益为明道,损为去欲;一体两面,缺一不可;以益补损,以损求益;善学善知,以明天道。
      老子认为,人生于世,莫贵于道,对于大道的真知真行,才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做人的根本所在。对于大道,只有勤行勤修,才能由不知而知。如果止于不知,终究与道无缘。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对大道的认知是无止境的。圣人之所以成于大道,首先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再以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去上下求索,去闻道、知道、明道,而一旦他们掌握了道学这种人生大智慧之后,他们却好像不知道一样平静祥和,被褐怀玉,光而不耀,由此而进入圣人的境界。
       人生存在着三种无知:粗浅的无知、博学的无知和圣人的无知。粗浅的无知是以不知为知。博学的无知说的是一种“书橱式”的人物,人称“书呆子”,他们读了大量的书本知识,掌握了一肚子学问,但都是于己无益、于世无补的旧知识或伪知识。最高明、最上等的是圣人的无知。这是一种攀登上知识高峰之后的“无知”,是一种洞透天道之后的“无知”,是一种掌握了人生大智慧之后的“无知”。由粗浅而到博学,由博学而最后进入一种博大廖廓的人生境界。就如同一个登山者,他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攀登上了某一领域知识的峰颠,他环顾苍穹,宇宙茫茫,空无一物,一派静寂。他匍匐在造物主所赐的亿万万微尘之一的地球之颠上,慨叹时空之浩淼、生命之倏忽,他理性而又思辩地说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道歌]
正视自己是高明,
不懂装懂是毛病。
有错即改是圣德,
改掉毛病没毛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5-1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S B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