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驱车出盐源县城17公里,记者一行就到了海拔约2700米的卫城镇大堰沟村。
眼前一条条新修的柏油路,一条条穿村过田的沟渠,一座座白色的大棚,一排排整齐的果树,一群群活蹦乱跳的生态鸡映入眼帘,蓬勃生机扑面而来。
从“天点灯”到“灯照天”
大堰沟村辖16个组,有598户3765人,全村国土面积25.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00亩,是卫城镇土地最多的村。
曾经的大堰沟村是以“天点灯,风扫地”,“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而闻名的“三靠村”。
大堰沟村穷,以至于当时周围村庄都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大堰沟”。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堰沟村靠近柏林山麓的几个组,依靠荒山荒地资源优势,发展起了花椒、苹果,渐渐地,经济发展走在全村的前面。而其余的半个村,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很多农民仍然停留在温饱线上,村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村上的班子不断为全村新一轮的发展想主意,找项目,寻找适宜的产业项目,作为全村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全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大堰沟村谋发展的愿望,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县委组织领导到村上考察,并研究解决村上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具体措施,决定将大堰沟村确定为全县实施产业惠民的试点村。
2007年初,书记、县长带队进村调研后,根据大堰沟村的土地、气候、光热和农民素质较高等有利因素,决定在村内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整合力量,集中项目,捆绑资金,支持大堰沟村实施产业惠民富民试点工程,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一年可以产两季到三季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建起来了,并且很快增加到86个,2008年更是增加到235个,产出的优质甜椒、水果黄瓜成为了成都、杭州等大中型超市上的抢手货;
——每亩收入高达4000多元的巨星海椒,让农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吸引郫县豆瓣厂把初加工基地搬到了村上;
——全村数百万元的花椒收成,让农民喜上眉梢;
——果园里养生态鸡,项目短平快优,立竿见影。2007年全村生态鸡出栏达18万只,远销云南、攀枝花等地,平均每只有10元左右的纯利润,同时,生态鸡也为果园起到了除虫、施肥的作用。果园立体经济在大堰沟村蓬勃发展……
如今的大堰沟村,户户通电话,家家有彩电,90%以上的农户购置了农用车、摩托车,80%的农户房屋进行了改造,甚至有的建起了欧式小洋楼,全村人平纯收入5000余元。
如今的大堰沟村,再也不是“天点灯,风扫地”,而是“灯照天,风传粉”;“有女不嫁大堰沟”也变成了“大堰沟的汉子好样的”。
从“一穷二白”到“四个千万”
公社化的时候,大堰沟村一个生产队200多人管一个700株苹果树的果园,却是“种不出来,卖不起价。”现在,一个人管3000株的果园,不仅种得好,管得好,还要卖高价。
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一个干得好的队,要是收了1万公斤包谷,那就是学大寨的好典型。现在,一户人一年就有5万公斤包谷的好收成。
从过去的贫瘠到如今的物产丰富,大堰沟村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路。
“我们村现在南面一半主要依托苹果、花椒以及生态鸡,北面一半主要靠大棚和巨星海椒。”3月6日,大堰沟村村委会主任杨世祥边说边领着我们钻进一座大棚。
“大棚一般是8米宽,有的90米长,有的100多米,标准的是60米长。”说着,顺手摘下一根小黄瓜,“这种黄瓜是水果黄瓜,标准的只有20厘米长,周长在5厘米左右,别小看这个黄瓜哦,它可是以色列种子,一粒就要7角5分钱呢,不过卖出去也贵,要是运到成都,至少7块钱一斤。”
据了解,一个标准大棚一季的纯收入“虽然达不到外面的10多20万元,可1万到2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收获的背后是无数辛勤的汗水。
杨世祥说,早在多年前,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山东种大棚致富的新闻,就有些心动,可当时由于各种条件有限,致使这个致富项目没能在大堰沟“安家落户”。
到了2006年,经过村领导班子的努力和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当年,在大堰沟建起了11座大棚,并于2007年3月成立了源野蔬菜专业合作社。同年,由县委、县政府出钱,杨世祥等村干部及村中的土专家们,到山东寿光取经。
“看到人家的菜都是一样高,苗子齐齐崭崭地,叶子没有一片有病,一个棚可以干到5万元左右。”杨世祥说,当时我们触动很大,回来后立马总结,感觉到我们技术上确实有很大的不足,此外就是资金投入不够,大棚管理也没跟上。
清楚了症结所在,大堰沟村的大棚产业终于得以迈进一大步:当年,建成规范大棚90个。
“没有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扶持,是干不起来的。”采访中,杨世祥反复说着这句话。
这句话经过2007年的验证之后,2008年,再次让杨世祥感受到其深刻的内涵。
要想扩大大棚产业,没资金不行,没水电不行。发展中的大堰沟,深受这些问题困扰。此时,盐源县委书记、县长来了,就在大堰沟的农田里,进行现场办公。
“对大堰沟村的发展,要协调协调再协调,开绿灯再开绿灯。”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近一年,可杨世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县领导的讲话。
这一年,大堰沟再建大棚120余个,从而让大堰沟村的大棚总数达到235个。
大棚,成为大堰沟村众多产业中最具潜力的一个。
大棚,“让大堰沟村的农产品摆脱了大自然的束缚,自家掌握季节,想让它哪天出产品它就哪天出产品,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最大的收益。”
“我们计划在2010年要建成500个大棚,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发展优质苹果花椒5000亩,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巨星海椒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以上,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果园生态鸡养殖年出栏20万只,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杨世祥说,这就是我们的“四个千万元产业化园区建设”。
绘就的蓝图已部分实现,今日的大堰沟人正以更加勤劳的身姿,走向新的希望。
从“穷乡僻壤”到“熙熙攘攘”
——2008年9月26日,在卫城镇大堰沟村,州委书记吴靖平走进果园、大棚,了解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与村党支部的党员群众亲切座谈,畅谈科技兴农的美景。吴靖平要求要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果—畜—沼”、“果—粮—畜—沼”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温室大棚、庭院经济、经济林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在稳定主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收入的增加,不断提高农村综合经济效益。
——2007年初,州委副书记、州长张支铁在大堰沟村调研时,深入到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里,查看大棚蔬菜的长势,品尝了鲜嫩可口的水果黄瓜,对该村实施产业惠民富民取得的成果大加赞赏,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7年10月,州政协主席周文安组织州政协常委和委员,专程到大堰沟村进行了产业惠民富民专题调研,要求盐源县委、县政府扭住产业惠民富民、科技致富不放松,把大堰沟村打造成全州产业惠民、科技致富第一村,进一步推广试点经验,带动全县产业惠民富民这项最大的为民工程。
……
“没有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扶持,是干不起来的”每每想到这些,这句话便会自然而然地再次从杨世祥的嘴里冒出来。
大堰沟村发展起来了,来大堰沟的客商是日盛一日,往往瓜果一摘下,便被众多客商抢购一空。
“到2010年,大棚达到500个以后,每天发一车水果黄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杨世祥信心十足。
但,成绩并没有遮住大堰沟人向前看的目光,杨世祥说:“下一步还要大力发展大棚和种植业,准备试种核桃和甜脆柿,同时充分利用包谷秆和包谷心做食用菌,或将食用菌和蔬菜轮作,并将沼气池和大棚结合起来,利用沼气池放出的二氧化碳,促进蔬菜的生长。”
基础早铸,规划已就,愿景已有,大堰沟村,正以它蓬勃的生机与充足的干劲,成长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