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事眼镜行业十余年,如果把眼镜行业算作半医半商的行业,那么从97年开诊所到2016年,从事跟医药相关行业二十年了。二十年经历的总结就是,在中国无论哪个行业,你要想赚钱,就不能讲究太多的职业道德,如果你既要职业道德又要追究经济效益,除非你在本行业非常有名气。因为本人只从事过医药和眼镜两个行业,所以下面也从这两行业说说职业道德。
在开诊所之初,本人非常反对输液的滥用,结果就是挣不到钱,因为你是新人,患者只认用药效果,在别处输液就能见效的问题,你非得让他吃三五天药,那是不能被患者接受的。也许是性格原因吧,本人从之初的坚持不滥用输液,到后面在患者要求下输液,但在用药时却又遇到问题。比如以前的用药存在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而现在按正常的用药量去处方,结果又是效果甚微,当然最终结果就是你不能被患者所认可。二十年过去了,现在人们终于在关心输液滥用的后果,不过也仅仅是意识上的关心,一旦生病了却巴不得用药能立竿见影,特别是小娃娃更是家长的心肝,只要效果好,无所谓过程。据别本人所知,现如今抗生素激素的滥用还是让人害怕,有些所谓名声在外的诊所滥用更是严重(当然不是全部,仅指个别)。造成现在这种后果的责任不能全怪医生,医生接受的正统教育没有输液滥用这一课,但就业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不然就会被潮流淘汰,因为无论是医生上班还是自己开诊所,你要遵循职业道德,就意味着你不能挣钱,除非大家都严格的按照职业要求去处理,大家都遵守职业道德。同理莆田系为什么能这样的火爆,除了政府管理失职外(这个不是你我能解决的问题),第一是敢走不寻常的路子,承包医院科室,借助医院的名义,能做合作医院不敢做的事。第二大量的广告多方位轰炸,强迫大众接受。第三抓住患者的心理,可以不负责任的承诺,挣到钱后至于承诺能不能兑现已经不重要了。
在说说眼镜行业,前面说过,眼镜行业本来是半医半商,只不过事实却是成了商业味十足的行业,无论医院眼视光科室还是眼镜店,多是如此。举个简单例子吧,上周末遇到一顾客,中学生初二,初次配镜是在我这店里,大半年后来复查近视度数增加50度,我给家长的解释是这个年龄段一年增加50-75都是很正常的幅度,不用太着急,一定要注意用眼习惯,控制手机平板。(事实也是这样吧,青春期发育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和用眼习惯,还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这是影响视力变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家长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说听别的店宣传有不涨度数的眼镜,能不能配那种。我说即使你配了那种,仍然不能确定不再增加。家长说别人宣传不会增加。当然最后结果或许是我不能给保证,家长说回家考虑一下再说,再后来就没过来了。半年后也就是上周末带着孩子过来了,因为娃娃又说坐教室后面看不到黑板了,经过复查又增加50,家长说上次从我这离开后,第二天去别家配了防近视增加的眼镜,眼镜加其他辅助理疗总共花了1800左右。听到这话我心里有些不淡定了(上次在我消费三四百都说好贵),就说别人不是保证不增加嘛,你可以去找他们。家长说去过了,别人解释可能是娃娃自己没注意用眼情况所以才增加的。我说这样的话以前我也给你讲过吧,眼镜只能起矫正作用,自身因素要占一半。来者是客,虽然不淡定也还是验光后配眼镜了。最后我笑着给家长说,这次我仍然不能给你保证这副眼镜不会不增加度数,半年后复查。这个例子中,家长有错吗?家长没错,也是从自己的娃娃视力健康着想。眼镜店有错吗?也没有,毕竟眼镜店也要交房租,店员也要拿提成。眼镜有错吗?只能说是眼镜的错,因为他辜负了家长的信任和眼镜店的重托。----度数为什么会增加?有没有不增加度数的眼镜?广告上说**镜片好的很,你家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太多,只要你给家长一个肯定的答复,那么家长就舍得花钱,消费的金额结果肯定不一样。其实那些功能性镜片本身是有一定的功效,只不过它过多的承载了其他的负担,所以理性的消费才是最主要的。
至于其他行业情况不清楚,但不知道从哪时起,做豆芽的不吃自家豆芽,卖腊肉的不吃自己腊肉,就连纯朴的农民也会单独留一块菜地单独圈养一批鸡鸭猪留给自己家吃。在经济优先的时代,职业道德仅仅是停留在了口头上的一个四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