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中的歌词,并非《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组所创,而是毛宗岗(1)父子在毛评《三国演义》刻板时,将其借来放进卷首。后由该电视剧剧组,直接拿来用作为《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歌词。
其实这段唱词,是明朝杨慎所著,清朝张三异增定《廿一史弹词注》中卷之三上第三段“说秦汉临江仙”的开场白。《廿一史弹词注》倾注张三异、张伯琮、张仲璜,张坦議、张天忻、张任佐等祖孙四代人的心血。卷之三上第三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开场白后有诗曰:“成败兴亡古至今,飞云去鸟人销沈。荒郊废塚伤心处,不待田文听鼓琴。记得东周倂入秦,回头楚汉闹乾坤。时来骤雨推潢潦,势败狂风捲片云。富贵一场鸳枕梦,是非千载马蹄尘。残山剩水年年在,不见谋王突霸人......。”品味《廿一史弹词注》中的诗,通俗易懂外,还滋滋有味回味无穷,难怪有人称赞此书,是部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史记”。能流芳千古,成为传世之作,这是这部巨著、佳作的必然。
康熙四十九年视履堂刻本
张三异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在汉阳西泠客舍为《廿一史弹词注》作序;还以“武林之储祉堂”名义给《廿一史弹词注》所作的序落款,在此落款的序中提道 :“得用修杨先生廿一史弹词,而窃叹先生之,先获我心也。弹词三万余言,隐括廿一史,光禄之才,岂后人所可及哉。乃犹有遗漏,俟王子季延補苴之。观其所遗数事,不过万中一二補苴易易耳。至若有明一代全史,概为得撰集,先生才虽大,势不能留其身於百年后以续前词,岂非憾事乎。余与璜儿既位先生注其已著之词,而弗续其未备之词,不同一憾事乎......。先生生明武宗朝,上朔洪武,历一百四十四年,更十君其间治乱安危,自开国以至逊国,自仁宣以至土木之变,自弘治以至宸濠之叛,皆先生所知者。先生不能留其身,於百年后以辑明词。而其心昭然若揭也。予亦为先生抒其不容已之心而已,代斲伤手,誚奚容辞,书成。爰命璜儿并加详注,勿滋遗漏之,咎因窃念廿一史,皆数千万年已往事,布之街谈巷咏......。况前事为后事之师,后车鉴前车之覆,今历历指陈,较若列眉。即据以考镜得失,谓非古今来殷忧启圣之一助耶,请以是质之光禄。其心或亦可无遗憾也已。”
乾隆资善堂刻本
落款武林之储祉堂所作序的意思是:自拜读永修杨先生《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后,深知先生之意,所说之话句句是实,并赢得了我的心。弹词共三万余字,依照光禄大夫的才干,岂有后人所能及更谈不上超越了。说起遗漏或不足之处,可忽略不计。那一点小小笔误,阅读理解上就能弥补。就通篇所而言,此不足不过是万分之一二。若能再加进明朝的历史,那就完美,可谓锦上添花。先生的才华影响力之大,不可能留身于百年,更不能那时再续明史,这样一来,岂不留下一件遗憾和内疚之事吗?我嘱咐和我一道耕耘的璜儿,要他极力维护好好先生的原著,不可丧失弹词之风格,更不可误解其历史,更不要用不遂无备之词,避免留下瑕疵和遗憾......。
先生生于明朝武宗(朱厚照)年间,明史可追朔到洪武(朱元璋)时代,全朝历经了一百四十四年,风雨飘摇几经波折,这当中有十位皇帝拨乱反正。从洪武开国至崇祯逊国,有仁宣之治(2)(又称仁宣盛世),以至土木之变(3),自弘治年到朱宸濠(4)之叛,这些历史先生全部是清楚,先生不能为其撰文留著,这和史记上当朝人不能写本朝一样。这点先生定心知肚明。作为当朝臣子的先生,所处的地位和处境,使先生不能多言。于是我吩咐璜儿诠释时一定要过细,语句通俗易懂,不可留下瑕疵。不可因舍不得《廿一史》上的某段句子,因疏忽造成误解甚至出现以讹传讹,这样的千秋万代之大作,岂不成了市民街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憾事......。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后车鉴前车之覆,这样的事情可一一指出,编撰历史书籍要像用墨运笔作画一样,学会用墨分先后,远近、深淡相结合等诸法,把问题讲清,诠释完美为好。史记严禁杜撰,凡事得有根有据,杜绝孤证而立的现象。即据以考得失,严守实事求是遵照历史,请以此质之光禄。其心亦可无遗憾矣。”
致盛堂刻本
《廿一史弹词注》是张三异和张仲璜增定、诠释杨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原著基础上,又增加了(自己)编撰的明朝历史篇章,即《明纪弹词注》上下篇。弥补当朝人不写本朝史,《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缺明(朝)史的缺憾。通过父子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没有明史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写成一部增加明史的《廿二史弹词注》,该词名沿用《廿一史弹词注》入世。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廿一史弹词注》的刻本和版本,只要是“视履堂”刻本以后的,在内容上都加载了“明纪弹词注”上下合一卷,共十一本。
“明纪弹词注”卷之上开场白道:"古往今来岁月,龙争虎斗江山,琵琶一曲千年。瞬息兴亡过眼。昨日纔(cai)收残本,今朝重理新篇。较前更觉话缠绵,添出许多公案,西江月......。"
习是堂刻本
“视履堂”刻本,是张三异去世十九年后出刊问世的,系张三异增定本的首次刊印,时间在康熙49年(1710年)。目前许多书目及图书馆把乾隆51年“资善堂”刻本也标明“视履堂”版,显误。其后,三异孙坦麟于雍正五年(1727年)奉使出任两淮,以家刻本重梓于扬州,即“树玉堂”刻本,改本上有三异孙张坦麟跋。乾隆五十一年,又有汉阳张氏“资善堂”刻本,改本为半叶11行,行21字,单鱼尾,白口。其版式正与雍正五年本同,当为在雍正版基础上又增加序言,重新刷印而已。据查上海图书馆,张三异、张仲璜父子注释的稿本,尚存有三卷于上海图书馆。(南北朝一卷、隋唐一卷、后五代一卷)乾隆“资善堂”后,各地又陆续推出“致盛堂”、“习是堂”、“观丰斋:等不同刻本,现看来基本上是雍正五年“资善堂”刻本的复制。关中书局、中华书局等现代化书局所出版,数量之大在此忽略不计。
雍正五年树玉堂刻本
倾注张三异家族四代人心血的 《廿一史弹词注》,几百年来,先后付梓出刊多个不同版本,最早的《视履堂版》。就是这个刻本,从编撰”的到付梓,张三异和张仲璜父子足足耕耘了三十五个春秋。仅查阅资料上府城,就不知跑了多少遍。翻阅的书籍之多,得用车载计算。撰写的书稿十几大箱。乾隆年间的精写刻本线装十册,同是较早的刻本,由张三异孙子张坦麟为官巡抚于扬州刊印。张三异是位完美主义者,他常说,编撰《廿一史弹词注》要像子思“笔之子书”传授孔门心法那样严谨不苟,南宋朱熹编撰《四书五经》一样,既融汇前人学说,又增添自己新的独特的注解。有根有据,注解清晰易懂,经得起时代推敲。
张仲璜在 序中写道:“弹词一书,义宗经传,词类风骚,璜承父 命,按词注解,考证详晰,如四书之有集注,读者源委悉明,讲者寻绎不倦,俾一部廿一史,从容渐清,淹贯于胸中。所记约而所通博,是词之有功史学,良非鲜已。今遵廿一史逐词细注,其正史所无,亦必于引用诸书考核根据,确有载籍出处者,方敢入注。惟每段之开场词调诗句,及结束咏叹数行,系作者词外流连低徊之意,无关正史,故略而不注。”
關中书院刻本
《廿一史弹词注》原名系《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是,明杨慎谪戌云南所作。史料记载: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群臣因明世宗“大礼议”事件,群臣因违背世宗意愿,纷纷受廷杖和发配,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世宗即位不久后,世宗皇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展开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大礼议”之争中,不少大臣受到廷杖,被打死的不乏其人,杨慎也因被打被罚,而且还被发配去云南,责成永世不得擅自返回(京城)。所以《弹词》系杨慎在云南完成的。
该《弹词》原名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传世后易名为《廿一史弹词注》。原《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取材于正史,用浅显近似文言文的口语,以说唱的形式书写而成。为此,明扬慎被后人誉为“后世弹词”之祖。
中华书局版本
注 1.毛宗岗(1632~1709以后),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为一介寒儒。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本《三国演义》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2.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3.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4.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
5.增定、诠释、校对、参与人之间的关系:
张三异(1609年-1691年)湖北汉阳人,进士。顺治六年(1649)任延长知县。时局动乱,人民窜徙,四野荒芜。张即招流移,安置农耕,解决口粮、籽种。遇岁旱、蝗虫即设方防治。上司奉旨赠“急公好义”匾。在任四载,政绩显著,升南阳府郡丞。也做过陕西延长知县,有惠政,具体什么时候查不到。任期中重修过张仲景祠墓(即医圣祠)。康熙年间做绍兴知府时,聘请当时的修志名家王嗣皋、董钦德等,先后修成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和二十二年(1683年)的两部佳志。著有《来青园集》。下面是参加《廿一史弹词注》的儿孙:
张三异(1609年-1691年)
张伯琮(1643年-1727年)张三异长子
张仲璜(1646年-1715年)张三异次子
张叔珽(1666年-1734年)张三异三子
张坦議(1683年-1728年)张伯琮之子8
张坦讓(1683年-1733年)张伯琮儿子6
张坦麟(1678年-1755年)张仲璜儿子4
张坦熊(1684年-1761年)张仲璜儿子9
张坦含(1670年-1747年)张仲璜儿子2
张坦骢(1683年-1766年)张仲璜儿子7
张坦快(1687年-1727年)张叔珽儿子11
张任佐(1719年-1789年)坦議儿子、伯琮孙子、三异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