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每天与冰冷的钢筋打交道;26年,在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工棚里挥洒汗水;26年,凭着一股干劲,把普通的钢筋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就是被授予“四川技能标兵”、“内江市职业技能标兵”、“十佳技能人才”、“钢筋工专业技能明星”等称号的韩恭贵。
在旁人看来,除了工程师以外,建筑工地上的工作都是靠体力吃饭,毫无技术含量,更不可能干出花样来。但是在四川省凉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钢筋高级工韩恭贵的眼中,只要踏实肯干,刻苦钻研,再普通的工作都能够出彩。1990年开始工作以来,他一直用行动证实着这句话。
1
工作敬业,加班加点完成建筑任务
壮硕的身躯,黝黑的皮肤,在众多的建筑工人当中,韩恭贵并不特别显眼。“欢迎你们,我是韩恭贵。”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韩恭贵红着脸跟记者打招呼,这和记者预想的画面有些出入——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竟也有如此腼腆温柔的一面。
但是,一踏进自己工作的工棚,韩恭贵便迅速进入了角色,满脸写满了严肃认真,再无之前的羞涩。只见他熟练地拿起5根钢筋,先一个90度,一个135度,再一个90度,原本笔直的钢筋原料在韩恭贵的手中,快速地变幻着形状,成为可以用来建造高楼大厦的基础脊梁。20多年的工作下来,韩恭贵的手中经过了无数根钢筋,每一根钢筋有多大尺寸,可以用在什么地方,需要弯曲多大的角度,他都了如指掌。
韩恭贵的同事彭光玉告诉记者:“韩师傅对工作要求比较严格,每天都会来工棚好几次,发现有问题都会及时提出纠正,让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而正是有了这样的严格要求,让韩恭贵在钢筋工操作方面能够干得出色。
在工程开始之前,韩恭贵就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研究,提前确定出钢材的成型尺寸、下料的直径和长度以及需要的钢材根数。“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计算,一般图纸和实际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一开始计算好了,在后来实际操作中也都要不断地进行调整。”韩恭贵告诉记者,钢筋工的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建筑行业赶工期是常有的事儿,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还要保证质量,这对韩恭贵和工友们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不小的考验。
1996年夏天,韩恭贵还只是从事建筑钢筋专业工作的一个小工。当时为了赶工期,经常加班到深夜,而熬夜就容易出差错。钢筋尺寸和角度不合格,进行绑扎工作的工人就没有办法进行操作,就要拿回来进行返工。炎热的夏天,钢筋在太阳底下被晒得发烫,韩恭贵和工友们不仅要抵挡炎炎夏日的高温,还要接触温度更高的钢筋,衣服上面的汗水几乎都没有干过。“当时工作的技术粗糙,一次需要三四个人来操作,费力更费时。”韩恭贵告诉记者,当时下班回去之后,经常中暑,经常都要打青霉素来进行治疗。
2
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技术
韩恭贵从1990年参加工作,就从事钢筋工的工作。还在上学的时候,同村一个建筑工人经常半开玩笑的来让韩恭贵计算图纸上面的钢筋尺寸和数量,渐渐地韩恭贵对这项工作产生了兴趣,毕业后来到建筑工地上上班,让他计算图纸的邻居成为了他的师傅,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26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6年来,韩恭贵一直在钢筋工的岗位上不曾离开,无数的工作经验,让他成为了内江钢筋工方面的佼佼者。每一次钢筋操作技术上的革新,都有韩恭贵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身影。
“1990年左右,用老办法全靠人工,一个钢筋模型需要三四个人同时操纵才能够完成,后来用卷扬机,节省了一点人工。一直到2006年才有了调直机。”韩恭贵介绍说,现在有了调直机、刀断机和弯曲机,工作效率是以前的30倍以上。而每一次引进新机器时,韩恭贵都是照着说明书,一点一点的进行翻看学习,熟悉新机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慢慢地掌握了钢筋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
钢筋加工作为混凝土结构物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决定着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曾经在隆昌某项目预制T梁马蹄筋加工时,因为机械本身限制而无法用数控弯曲机加工出合格的马蹄筋,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到建筑的施工进程。韩恭贵一个人在工棚里拿着钢筋反复琢磨,反复进行试验,一次次调试着数控钢筋弯曲机参数。炎热的夏日让工棚变成了一个“蒸笼”,汗水不断从他的脸上滴下,他却丝毫不在意。最终在中午一点过,成功制出了一个合格的产品之后,他才起身去吃午饭。而这个时候很多工友都开始午睡,进入了梦乡。
在进行钢筋笼加工时,由于箍筋的直径为Φ22,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容易造成钢筋笼变形,造成损失。为克服这一难题,韩恭贵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迅速采取措施,决定使用“F”型钢筋来加强支撑,便于运输吊装完成后直接拆除,采用焊接十字支撑筋的方式,免去了对钢筋造成损伤和浪费,有效地避免了钢筋的浪费,成功解决了难题。
由于在工作中喜欢探索和学习,韩恭贵已从一开始初出茅庐的初级工,逐渐成长为了现在专业过硬的钢筋高级工,并担任钢筋工班组长,带领施工队、负责钢筋技能及现场演练教育指导等工作。
3
硕果累累,家乡在我的建设下变得更好
“隆昌一中、人民医院、税务局大楼、东方宾馆……”韩恭贵如数家珍一般的向记者介绍他参与过建设的建筑。工作26年来,韩恭贵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看着洒满自己和工友们汗水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韩恭贵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韩恭贵告诉记者,一个工区的工作时间不是很长,最多也就一年多,所以,常年来他都在四处奔波。“我也到外地去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每一次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回来了,总感觉外地没有自己的家乡好,所以我最终还是回到了隆昌。”韩恭贵说,在外地工作为了拿工资养活家人,每天都很辛苦。回到家乡后,有一种归属感,“修自己家的房子能没有干劲吗?”
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对建筑行业的热爱,韩恭贵多次在四川省农民工技能大赛上荣获“二等奖”,被授予“四川技能标兵”、“内江市职业技能标兵”、“十佳技能人才”、“钢筋工专业技能明星”等称号,成为了公司各个工区争夺的对象。据了解,曾经韩恭贵仅在一个工地上就为公司节约了约20万元的钢筋材料。
建筑行业虽然枯燥辛苦,但是韩恭贵并不打算转行,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对祖国、家乡的建设充满了激情,看着中国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形势,韩恭贵感叹:“中国高级建筑师的比例只占全国的3.5%,而发达国家却占到了40%左右,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韩恭贵表示,中国需要更多的工匠,需要各行各业的精英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