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一名男子当街对一名10岁男孩拳打脚踢,且持续不断。几名市民上前阻止,并与男子发生纠纷,随后报警。接警后的民警赶到现场,经调查,该男子与被打孩子是父子关系。经批评教育,男子表示今后会用更多的耐心教育孩子,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重庆街头这几名仗义出手的市民,起初或许只是反暴力而非反家暴,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为维护青少年权益挺身而出的初心,这种社会力量介入反家暴的案例让人心生暖意。 家暴损害了家庭弱者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尤其对妇女儿童来说,要承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由此也容易导致家庭离散。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不仅赋予了县级以上妇女儿童工作机构做好反家暴工作的职责,也明确了特殊人群遭受家暴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还规定相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有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家暴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反家暴的社会预防体系建设相仿。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街头阻止家长施暴的市民,无异于以实际行为展开了一次生动而有效的普法,而遏制家暴续演,让惮于暴力的孩子拥有平等的家庭成员权益,还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介入。归根结底,“他们”权益的回归,也是社会权益丰满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