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省的薛先生经营一家矿业贸易公司。投产以前,要经过省环保、水利等10多个部门的审批、备案。即便材料齐全,一些部门也会在规定期限内“等等再看”,如果材料不齐或者不合要求,就直接“搁在那儿了”。(5月22日《人民日报》) 曾几何时,去政府机关办事成为百姓的心头病,明明一件小事,几句话、几个章、几笔字就可以搞定,却要变得十分繁琐。或因材料不全,或因程序繁琐,一句“还需走程序”被搁浅下来,把百姓整的云里雾里、晕头转向找不北,群众无言以对,更是有苦难诉。 “去政府办事就得找关系,没关系,自己跑十几趟也办不下来”,这样的观点已常驻百姓心头。“等个执照等的黄花菜都凉了”,凉的不仅是黄花菜,更是民心。矿产品的价格已从“天花板”跌到了“地板”,即便是终于等到了执照,造成的后果谁来弥补?带来的损失谁来买单? 排民忧,解民难,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是政府机关部门的一项服务宗旨。然而为何会屡屡出现“程序繁琐”的案例?一方面,某些干部似乎已把这宗旨忘得一干二净,走进了官僚作风误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官架子”,吃拿卡要,遇事互相推诿,能清闲就清闲,能不办就不办,玩起“踢皮球”游戏。另一方面,信息公开不够。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前,倘若及时公开群众办事所需的各项程序及材料,条理分明,字句清楚,还会出现薛先生接连跑去十个部门的“接力赛”吗?还会出现齐先生接二连三去各大部门的“循环赛”吗? 官多一分勤,民增一分福。作为党员干部,就应秉公用权,率先垂范,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永葆公仆本色。另一方面,要及时加强信息的公开程度,让办事群众不再“雾里看花”。笔者相信,这样双管齐下,拿“走程序”当借口的作风病必将一去不复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