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彭卓、关桂峰)30多种传染病与厕所粪便有关,城市卫生状况因公厕环境差大打折扣……有统计显示,一个人一年上厕所2000多次,一生中有2至3年的时间在厕所度过。然而,我们不少的如厕经历,并不是那么有尊严。
从“上不了”到“上得了”,近年开展的“公厕革命”取得了明显进展:2015年全国新建和改造了2.2万个厕所,农村厕所普及率已达到75%。但“臭味公厕”影响着公众健康和投资形象。如厕文化的树立仍然艰巨。
味儿难忍“上不了” 市民对卫生环境满意率低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表示,“公厕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厕所建设和管理历史欠账非常大,厕所问题是我国社会文明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
不愉快的如厕经历人们多多少少会有:蹲位本就少,还有几个上了锁;臭味难忍、满坑秽物;手纸、马桶垫圈纸不见踪影;冲水设备罢工,洗手池不出水……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市民宁愿绕远去商场“方便”,也不愿就近去“臭味公厕”。
除了脏乱差,为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服务的公厕也较少。比如母婴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并非每座公厕的“标配”,“中性卫生间”更是少之又少,儿子(女儿)都没办法协助患病老母亲(父亲)上厕所。
洁净、方便的公厕不仅是城市卫生的重要体现,更体现生活质量和尊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曾发布数据,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民对本城市卫生环境评价中,满意率仅为35%。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城市卫生中的如厕环境差。
越脏越难打扫 越味儿越难如厕
火车站、公交枢纽站、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往往是如厕舒适度较差的区域。记者调查发现,一个8个蹲位公厕一般配两名保洁员,一个车站候车室大多配备4名保洁员,多从早上6点多工作到晚上9点多。保洁员多为五六十岁的女性下岗再就业人员,属于城市低收入群体,加之年龄较大体力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应付偷懒的情况也存在。
公厕之脏就像“破窗理论”,公厕越脏保洁员越难打扫,保洁员扫不干净如厕者就越不注意维护卫生,进而进入恶性循环。
豪华厕所和“脏乱差”并存 公厕建设该少些供求错位
为了改善如厕环境,一些地方在积极动议的同时,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有城市提出将公厕打造成“样板间”,有的还在公厕设置休息室,以木地板装修,配备液晶电视、沙发、音响和空调,单个公厕耗资几十万元,有网民吐槽“修个公厕的钱购买套小三居”。
而一些大城市在步行街、景区等“面子”地方花几十万元打造豪华厕所,游客较少涉足的生活区公厕则相对脏乱。“城市的实力不仅在‘面子’,更在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里子’。”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说。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徐伟表示,公厕建设应坚持清洁适用环保原则,多造公厕而不是打造豪华公厕,才是真正的便民措施,符合公众所需。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牟岱建议,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调整资源配置,把“管不起”的公厕“盘活”。
专家认为,“豪华厕所”和“脏乱差厕所”都是供求错位的体现。公厕作为公共产品,应合理、科学地满足公众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