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的孩子上学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了广泛关注。 “悬崖村”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复杂的国情。面对“悬崖村”的孩子,不能说当地没有责任。从新闻中看到,当地看到报道后,决定先施工建一条钢筋结构梯道。闻风而动、雷厉风行,当然比不管不顾、动作迟缓要好得多。但人们也希望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更彻底地帮助“悬崖村”村民脱贫致富?对此,当地政府要多方听取意见,科学论证,而不是迫于舆论压力而匆匆拍脑袋。 大家普遍有一个疑问:“悬崖村”的问题并非今日才有,一直以来,当地难道就不知道“悬崖村”孩子上学的艰难吗?无论忽视还是不重视,都是问题所在,都需要当地反思自身的责任。不过,也应该看到,“悬崖村”贫困的由来,有历史的因素、客观的因素。从报道中看,这样的地方,连基本的交通都不通畅。“要想富,先修路”,而以当地薄弱的财政,想要做点大事,又是多么不容易。即便有一些扶贫资金,想要彻底解决问题,恐怕也“不解渴”。中国的国情复杂,我们应该尽快因地制宜,或者让悬崖村整体搬迁,或者靠政府、社会、慈善机构捐助早日修通道路,方便居民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