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5月30日报道,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 有网友提到,干部不愿下乡,其危害不言而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不下乡,而是整天泡在办公室,上级的政策就无法落地,民众与政府的纽带就会脱扣;上级机关干部不下基层,就会与基层实际脱节,政策、法规的制定,就会缺乏针对性、指导性。试想,每天坐在办公室,对着地图研究政策、落实政策,有何针对性而言?由此可见,校正货币化车补在执行中的瑕疵,激发干部的“下乡意愿”,刻不容缓。 有网友认为,基层事务多、工作繁忙、很辛苦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一名官员动辄以没有公车为由不愿下乡,就是值得立即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其实,所谓的“没有公车”,很多时候,只是一些基层官员找到的借口而已。即便公车为他们配备好了,他们就一定会兴致勃勃下乡?未必!“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下乡,总会有办法,只要有一颗为老百姓服务负责的心,总会突破现有难题尽力下乡的。 有网友提出,如何破除没车不下乡的说辞?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实地调查,探究所谓的“没公车不下乡”是否属实,如果所下的乡与官员的实际办公地确实相隔遥远,且山路崎岖,没车确不方便,那就应该协调派车,否则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未免苛责;另一方面,如果查实相关官员纯粹找借口,那就应该依法依规处理,毫不留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