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初始的意思,“端五”便是“初五”,“五”又为阳数,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五月节。一提到端午节,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屈原,想到与屈原传说相关的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等节日习俗。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已经是一个祛病防疫的固定节日。五月初五,时值仲夏,人们采摘兰草沐浴、悬挂艾叶驱蚊、饮雄黄酒防虫、佩戴香包辟邪,这些都是为了在毒虫肆虐的夏天除瘟、驱邪、求吉祥。 而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是空怀一腔爱国热情却被政敌迫害流放、驱逐出楚国政坛。在流放过程中,他满怀悲愤与忧怀,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诗篇,独具风骚。直到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流放在外的屈原看祖国被侵略,痛彻心扉,于是他在五月初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杀身亡。一腔壮志未酬,只有以身殉国。后人敬佩屈原的爱国之情,逐渐,五月初五端午节演化成了具有爱国主义意味的节日。 画额、斗草、跳钟馗之类具体的文化细节,现在仍让民间普遍去传承,恐怕很难,但不等于全部扔掉,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延续,制成电子音像来供人欣赏,这也是一种传承。而诵诗、赛龙舟、户外宴游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推陈出新,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传承,也不宜强求划一,应该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在丰富文化遗产中,创造未来文化。 丰富文化元素,更在于挖掘核心的东西,借传统节日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是亲情的汇聚,完全可以在节日活动中融进孝老敬老、厚爱邻里、谦恭有礼等美德建设内容,激发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以此转化为提高践行道德的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