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2015年就开始听到土地市场的“面粉贵于面包”的言论。但也是到了如今才真正发现地价居然可以如此贵过房价。而地王的频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国企高价抢地 6月3日,厦门翔安区捧出新晋单价地王。而当日下午,首开金茂联合体以60多亿元拿下杭州市拱墅区宅地,刷新拱墅区楼面价。而这已经是三天来出现在一、二线城市的第七宗地王。 6月1日,上海宝山顾村拍出了总价58.5亿元,溢价率300%、地价3.7万元/平方米的土地,溢价超过了前期由保利溢价296%摘取的浦东新区周浦镇西社区PDP0-1001单元A-03-11地块,刷新今年上海土地市场溢价率纪录;6月2日,深圳龙华上塘地块出让,5.6万元/平方米的地价接近甚至超过了周边在售项目房价。而北京当日近郊海淀北乃至远郊区顺义、延庆的三块土地,楼面地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 拿下上海顾村的信达地产,其是财政部直属信达资产的子公司。而新晋深圳总价地王的夺得者电建联合体同样也属央企联合体,其中中国电建直属国资委,方荣地产则是中国金茂子公司,中国金茂的第一大股东是中化集团,也是国资委直管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一半以上的地王是被国企摘得,八成以上高溢价地是被上市公司摘得。 “国字头内阁”企业谋“地王局” 事实上,从城市布局战略来看,品牌房企布局战略变化明显。2013年以来,品牌房企积极抢滩一、二线城市优质地块,优势资源开始向品牌房企集中,进一步推升一线城市的投资价值,也催生了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地王”频现的现象。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外来开发商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以联合体形式)挺进市场基本面较好的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以期短期内谋求上位,通过布局一、二线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整个区域市场开发,实现区域深耕或全国化布局,导致高溢价地频现。 然而,更重要的是,一半以上的高溢价地是央企、国企制造的。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更大的“地王局”。 对于央企、国企来讲,不惜成本拿“地王”,扩充在一线城市、核心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可以增加公司的估值,其考虑的出发点并不完全是按照成本和收益的常规测算,其背后更大的局是谋求自己在企业整合与重组过程中增加“话语权”。shqianyy 来源于:证券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