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过去30年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体零售企业特别是超市业态和专业电器业态都获得了野蛮式的成长,许多企业成为一方“商业军阀”,但近年的表现却可以算得上是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一些仅仅成立三五年的纯电商企业反而发展得如火如荼,原因到底在哪里?给大家说一说。 1.零售业对用户的集体漠视 实体零售的商业逻辑为:利润=销售收入*毛利率+后向收费-经营成本 电商企业的商业逻辑为:利润=用户含金量*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 虽然都是在卖商品,但这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营商理念。一个是从财务角度,另一个是用户角度。 2.盲目的促销 实体零售的促销可以说是多如牛毛、由头繁多,但促销的效果变得越来越差,而且流失毛利额。看似活动效果较好其实是子食卯粮,活动一停反而不如平时。为了提升短期促销效果拼命推销低质商品,结果定位越来越低,用户不买账。 3.售价的泡沫化 实体零售的价格泡沫化已经非常严重了,此前是百货业态,现在是超市。零售企业基本上本质上也不掌控定价权,定价权实际在品牌商那里。为了应付零售企业越来越高的毛利率要求,供应商纷纷把定价拉高。 零售企业为了控制进价一直喊着缩短供应链去中间化、产地直采,但实际上多流于形式,换成生产商来签约又如何?生产商早把收益给经销商预留出来了,马照跑舞照跳! 4.收费!收费!收费! 很多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后向收费可能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是近年来零供矛盾的炸点,政府也多次调停并为之立法,然并卵。
你可能会说年轻的团队会缺乏经验,但实际上你所谓的经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那么值钱。 零售从业者还在主动学习的有多少?而电商团队人员起点本来就很高,却仍然非常注意团队学习,如饥似渴。别人比你聪明比你年轻比你拼命,那你不改变凭什么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