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41|评论: 1

[草根播报] 文明和谐美丽新村的平昌样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4日,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区建设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平昌县召开。会前,全体参会人员前往平昌电子商务产业园,青凤镇马垭村、龙井村,云台镇龙尾村等地参观,平昌县立足巴山新居建设,通过建设富美新村,培育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新风尚,挖掘提升民俗文化的做法和成果,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
  新村新貌新生活 惠风和煦新风尚
近年来,平昌县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规划、同步推进、提档升级。一批批省市文明村镇(社区)的成功创建,一个个全国劳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涌现、一张张村民的朴实笑脸,正是平昌农村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幸福美丽新村形成的生动写照。
  提升物质文明
  建设富美新村
6月4日上午10点,青凤镇龙井村芍药花海一旁的巴药种植基地,4名村民正
忙着除草施肥。“我们都是在这打工的,一个月能挣1500多元呢。”一名村民说,他家流转土地4亩,一年租金收入就有2000元,加上在这务工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是蒸蒸日上。
2010年底时,在平昌县农村还有危旧土坯房109万户。房屋老旧、环境脏乱、缺乏产业,不少年轻人远走他乡务工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的匮乏,是平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面临的第一道坎。
以“巴山新居+产业园区”为依托,平昌县统筹推进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回引创业,助力群众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目前,已建成中心村20个、聚居点476个。各个聚居点里,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水泥路、石板路四通八达,农家超市、农家书屋、休闲广场、便民服务室、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新村即景区,新居即景点。在巴山新居建设过程中,平昌还坚持把每一处巴山新居当景区打造,紧扣精准扶贫,坚持产村相融,协调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等“三区同建”,促进生态、文态、业态“三态俱优”。
连续3届承办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连续2年承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平昌赛段),举办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平昌)总决赛暨全国摩托车越野公开赛,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一番番成就一张张答
卷,正是平昌幸福美丽新村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提升的体现。
  紧抓精神文明
  建设淳美新村
在云台镇龙尾社区,一名村民提着一袋压扁的饮料瓶,丢进了可回收垃圾桶。在该社区,室外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通过村里的宣传,村民们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美丽新村的新生活,需要村民以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来适应。平昌结合农村实际,开展以“业兴家富、礼孝人和、庭洁院美、身健心乐”为内容的五星级“幸福家庭”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幸福家庭”10000余户,创评五星级“幸福家庭”1万余户。同时,突出“劳动美”组织评选农村“八美”人物,紧扣“睦邻和家”组织评选农村“四好”,立足依法治村评选“社会最满意守法公民”。
围绕创建“六好”示范社区为目标,该县持续开展“幸福社区”“平安社区”“法治社区”“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引导群众从传统落后生活习惯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形成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新风尚。
在新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平昌不断创新宣传理念,推动核心价值观宣传进乡村、进景区、进家庭。同时,号召广大村民民主制定“村规民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给出明确规定,引导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农村社会和美。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一幅幅悬挂在农家客厅、门前院墙上的家训牌匾,已成为平昌广大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创建“1233”模式 打造新型农村社区
  平昌县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布局合理、人口规划适度、资源配置有效的原则,围绕一核三线五级七区的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坚持全程规划、注重试点先行、突出示范引领,积极探索出"1233"社区管理新模式,率先建成一批新型农村社区。"1233"社区管理模式即:一个便民平台,两大基层组织,三项管理机制,创建三大社区。
  “1+6”建设模式
  搭建一个便民平台
图书室里,七八名村民正在看书;院子里,几个小孩玩闹嬉戏……在云台镇龙尾村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组织、综合调解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家购物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卫生计生中心齐聚于此,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办不少事。
近年来,平昌县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广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新村社区“1+6”建设模式,构建新农村建设综合体,着力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基层服务机制,全县形成了“城镇管理网格化、新村管理社区化”的格局。“1+6”即一个村级组织和便民服务、卫生计生、农民培训、综治调解、文化体育、农家购物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全县已建起像龙尾社区一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农村便民服务阵地92个。
  实施人才战略
  强化两大基层组织
江口镇大运社区的孙建锋是社区回引的青年创业者,为筹备专合经济组织,他四处奔走。带着村民的信任和鼓励,他正积极为备选村“两委”班子成员做准备。
“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村‘两委’组织建设是根本,村‘两新’组织是动力。把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分发挥两大组织的内在优势,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就能得到显著提升。”云台镇党委书记李正彬说。
平昌县各农村社区切实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着力打造出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区干部队伍,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团结凝聚、教育倡导作用,同时实施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目前,全县农村社区“两委”组织中有大学生村官26人,创业致富能手32人,全县农村社区成立产业协会180家,专合组织395家。
  盘活内生动力
  创新三大社区管理机制
龙尾村海拔近800米,远离平昌县城30公里。就是这个“偏远”的乡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门庭院坝都格外整洁。原来,村民房前屋后都按地段划分责任区,设立垃圾投放点,每户都有编号垃圾袋,村民自觉将垃圾分类,定点、按时投放。如果哪家乱投放,看编号一查就知道。在社区休闲广场旁的宣传栏里,家家户户的卫生评比星级也是一目了然。
自“一长五员”(院户长+卫生保洁员、治安巡逻员、纠纷调解员、水电管理员、文明劝导员)的社区自治管理机制实行以来,龙尾社区居民的群管群治意识普遍增强。“现在家家户户参与评比,创卫热情可高呢。”社区保洁员说。
为进一步激发社区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平昌县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新机制,实践形成了“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一长五员”民主管理、“三双向一质询”民主监督三大机制,达到了协商治理“全覆盖”,民生服务“零距离”、自我管理“大提升”的效果。
  营造良好风气
  常态开展三大创建活动
依托“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点建设契机,龙尾村成立了道德评议会,通过建设道德讲堂和农家书屋,充分运用家风家训、民风民俗等微观载体,广泛开展“幸福家庭”“文明村镇”创评活动。村民刘小荣、杨利华夫妻二人,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家业兴旺,在村里举行的“幸福家庭”创评活动中,他们一家成功被评为五星级幸福家庭。
近年来,平昌县结合依法治村、“五好”家庭评选,常态开展法治社区、幸福社区、和谐社区三大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守法公民、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法治文化得以弘扬、农村文明风尚得以彰显、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评选出“幸福家庭”10000余户,涌现出了中国好人周尚聪等大批先进典型人物,被省人社厅、省民政厅评为“四川省和谐社区示范县”。
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幸福乡村
平昌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农村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和文化扶贫工程,以文化建设助推农村繁荣发展。文化广场、文化院坝等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全县乡村文明建设新风扑面。
  丰富农村民俗文化内涵
6月4日上午,青凤镇马垭村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如同过年赶大集一般,十分热闹。便民服务中心外,村民们围成一圈,正欣赏着精彩的文艺演出。“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么热闹,如今,经常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演出。”村民们说,在村里举办的文艺演出不仅场次多,而且内容新颖丰富,很接地气,大家喜欢看。
文化节目承载的是乡愁。着眼留住乡韵、记住乡愁,平昌大力挖掘提升民间民俗文化,创编《翻山铰子》《藕塘欢歌》等一大批富有泥土味、人情味的文艺精品节目,按照“四个一”(每个乡镇有一支以上文艺队伍、一批文艺骨干、一台以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每月开展一次群众文化活动)的工作机制,围绕乡村旅游策划举办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常态开展“文化进一线”活动,将“送文化下乡”和“请文化进城”结合,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6月5日傍晚,青凤镇马垭村何文富老两口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就带着小孙子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小孙子一到广场就与小伙伴玩耍起来,两位老人在广场上悠闲散步。“现在村里房子修得很漂亮,数字电视也安装好了,还有休闲道、文化广场、图书室、电脑室等很多活动场所。”何文富说,如今的马垭村,山好村美家兴人和,村民们都觉得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文化载体连接的是民生。平昌县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的原则,大力丰富完善农村文化载体,依托城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文化广场;依托学校、村“两委”所在地、名人故居、新村聚居点建设文化院坝,探索建成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文明创建”为一体和“一院一坝一品牌”为特色的文化广场和文化院坝。目前,全县农村已建成社区文化广场18个、景区文化广场27个、美丽新村文化院坝30个。以“文化广场、文化院坝”为平台的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满足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促进了新村乡风文明建设。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6月4日上午,云台镇龙尾村蔡家大院巴山农耕文化陈列馆里,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一间间旧式房屋、一件件实物展品让大家流连忘返。“这里展示的木匠工具和宴席菜品,都勾起了我儿时生活的回忆,它们承载着家乡的文化,希望能长久保存下去。”游客肖宝军说。
近年来,平昌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米仓古道文化、孝道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发挥本土文化名人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打造景区文化名片,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灵魂。在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通过文化活动营造氛围等多种形式,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打造乡村文化景点、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乡村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荷花节、采茶节等),既给前来平昌乡村旅游的游客提供了文化享受,又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内容。
立足巴山新居建设,通过建设富美新村,培育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新风尚,挖掘提升民俗文化,平昌在广大农村中筑起了“村在园中、家在景中、人在画中、乐在其中”的幸福美丽文明新家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立足巴山新居建设,通过建设富美新村,培育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新风尚,挖掘提升民俗文化,平昌在广大农村中筑起了“村在园中、家在景中、人在画中、乐在其中”的幸福美丽文明新家园。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