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 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抉择
848 次点击
3 个回复
老诌 于 2016-6-14 10:19:4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高考并不只是一场考试那么简单,实际上还包括很多环节,比如说填报志愿。填报志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上大学之后的专业。而专业,会影响到考生的人生(在以前,几乎可以说决定了考生的人生)。填报志愿如此重要,但多数家长和考生,却没有多少经验,于是一种产业便应运而生,有些辅导机构出现了指导填报志愿的指导专家,据说使用了大数据,收费最高的甚至能达到数万元。
几万元高考志愿咨询费,在我看来,更像是赌注,正如很多过来人所体会的,高考志愿填报,有点像一场赌博。志愿的填报,有那么多不确定性,而结果又是那么重要,赌输了,不一定就一败涂地,但为了弥补这一次的失败,肯定得付出更多的代价。听起来很残酷,但考生和家长始终得明白一个道理,在人生当中,总有那么一些“赌局”是必须面对,要硬着头皮顶上去的。高考的志愿填报,只是人生当中出现比较早、比较重要的一个“赌局”。完全规避风险不可能,重要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考生和家长首要面临的是选择专业的问题。是服从自己的内心,从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呢?还是追逐热门,从“钱途”出发?把志愿押在什么专业,既要从录取的前景考虑,也要从人生的前景考虑。我想在诸多不确定面前,人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从个人的条件出发选择专业,更为靠谱一些。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与其盲目追逐,不如把宝押在自己身上。
但在目前的招录制度之下,选择好了专业,并不一定就肯定能上。这就需要考生和家长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志愿填报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关键还是自己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充分导致的。填报志愿的考生,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有多少对手,对手的实力如何。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经验。而这个经验,只有少部分是个人经验,大部分则来自外界,比如老师学校、师兄师姐。发展到现在,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提供经验。从这个意义来说,所谓大数据,所谓志愿专家,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关键的问题是,不要有欺诈,更不要有不正当交易。
但即便如此,仍然还会有成千上万的考生“流落”到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学校,可以认为,在这场抉择中,他们失败了。但失败往往是人生的新起点。当下,各个高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业流动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不是再进行一次选择。其实这也不是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抓紧大学时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进行人生的下一次选择时,更加有资本和底气变成赢家。
当然,这件事情不应当仅仅成为考生和家长个人的事情,如果一项制度让大量的人都面临着风险,这项制度是否需要自我反省?至少应把填报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果制度设计可以更加合理一些,信息公开更加广泛一些,考生的选择,就会有更加可靠的依据。另外,当前很多考生对专业的纠结,源于当下职业之间收入巨大的差距。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公正合理,看似与志愿填报关系不大,其实将会从根本上促进更多的人在志愿填报这场赌局胜出。
本文发表于2016年6月13日《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