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古镇位于川西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C左右,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属浅丘型地貌,山丘坝各占三分之一,镇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全镇及相邻镇乡盛产竹木,竹资源尤为丰富。 早在宋代平乐镇就是闻名的纸乡,平乐手工造纸要经过砍竹、裁竹、破竹、浸泡、蒸煮、打竹麻等几十道工序,打竹麻是其中最关键也最艰苦的环节,它是当地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作为川西地区汉族民间少数原汁原味演唱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汉族文化艺术魅力,代代相传,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最艰苦的劳动最激越的歌唱”。 2016年6月15日,醉美乡音来到了位于邛崃·平乐古镇的天工应物风情园拍摄竹麻号子传人现场打竹麻的情景。 竹麻号子传人张典华 平乐竹麻号子文工团的领唱人正带领大家做打竹麻的准备工作,竹麻号子的唱腔和曲调包括高腔、平腔、连环扣、银丝调和扯麻花等,富于节奏和变化。唱词的内容也很丰富细腻,乐段的随意性和伸缩性较强,段落之间常用“嗦咿”、“喂”、“哟嗬”等衬词,完美的将劳动的热情和歌唱的情绪被统一起来。 打竹麻时一般有十五六个人,在劳作过程中要相互配合才能打出细细的纸浆。当大家累了就会哼起竹麻号子,一旦有人领唱,大伙儿就会跟着唱,这时整个造纸作坊就会传出响亮的竹麻号子。 平乐古镇的千年文化底蕴,少不了平乐的纸文化及其衍生品——竹麻号子。竹麻号子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乐古镇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平乐镇“纸文化的魂魄”。它包含了造纸工人们最艰辛的劳动和最朴素的感情,对竹麻号子的继承发扬,无疑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一种创造的缅怀和歌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