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温季,不少地区连续出现高于35摄氏度的天气。“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制定高温津贴标准,但发放名目、标准等差异很大。一些中小企业的高温津贴仍是“纸上清凉”,有的企业违规以防暑饮料充抵高温津贴。 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在于一些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正当权益的漠视。一方面由于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本身地位的不对等,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即便明知高温津贴属于自己应该享有的正当权益也不敢大胆维权,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尽管相关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加强监管、落实政策,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仍较低,导致高温津贴政策难落地。 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劳动者认识到高温津贴是正当劳动权益,并熟知维权的路径,也要从立法等层面对现有的高温补贴等劳动保护政策进行完善,视情况予以强制性保护,确保当劳动者相关权益遭遇侵害时,依法维权能够具有强力保障。同时,还要靠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通过严惩那些有令不行、我行我素的用工单位,提高其违法成本,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唯此,高温津贴发放才能成为一种刚性约束,成为相关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普惠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