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70|评论: 0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养天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56章:道化人生养天真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新译]

真正的的得道之人常常守中少言,夸夸其谈对大道妄发议论的往往是一些一知半解之人。

关住悬河之口静养天真,闭住嗜欲之门清静六根;荡涤争强之心不露锋芒,解脱世俗纷争养性修真;去掉头上光环内敛其德,混同普通百姓和谐处世。这就进入了与无极大道齐同合真的至高境界。

进入与道合真境界的人面对亲人,不会格外亲近;面对非亲非故的人,也不会格外疏远。面对利禄,不会唯利是图;面对凶险,不会避而远之。面对高贵的人,不会卑躬屈膝;面对卑贱的人,不会轻视作贱。有了如此境界的人,便是天下人所推崇的至尊至贵的得道之人了。


[会意]

      老子不仅是帝王师、圣人师,同时也是真人师。《道德经》不仅可以用于治国理政,而且可以用于身心修持。老子的理想人格就是《道德经》里所说的圣人人格,修道之人就是要去践行圣人的人格,修正自身不合道的言行。老子在本章中教诲我们,修道之人不要夸夸其谈对微妙玄通无极大道妄发议论,而要静养天真,清静六根,不露锋芒,超脱纷争,含德内敛,混同常人。要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方能进入同化于道的人生至高境界。

      为了让道友对老子本章中的修真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知,说一个列子御风的寓言。列子是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据说他能乘风而行,一飘就是半个多月。那种自由自在的境界,令许多人羡慕不已。有一个叫尹生的年轻人听说列子有乘风之术,十分向往,背着粮食去找列子,跟列子住在一起,每天从早到晚帮助列子打柴做饭,为的就是向列子请教乘风之术。可是几个月过去,尹生多次向列子探问,可列子从不开口。尹生很气愤,认为列子不愿将绝技传授给他,于是告别列子回家了。列子一句挽留的话没有,任他离去。尹生回到家,前思后想,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几个月相处,他知道列子是个十分豁达的人,自己数次求问而不回答,其中一定有道理。尹生后悔自己不该如此轻率地离开列子。于是他又重新背上粮柴,二次拜师。列子看见尹生去而复返,就问道:“你才走了几天,怎么又回来了?”尹生跪拜答道:“学生先前嫌先生不教授我乘风之术,回去一想,先生不教肯定有不教的道理,所以我特地来向先生请罪,希望先生能收下我。”列子听完长叹一声说:“你在我这里学习了几个月,我天天都在向你传授,可你却要回家,我原本以为你已经领悟了大道的奥妙,所以没有阻拦你。今天看来,你不但没有领悟,甚至还没有入门,实在叫人感到遗憾。 尹生不明白列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就问道:“几个月来先生一言不发,又为什么说天天向我传授?”列子说:“既然你这样不聪敏,那我就只好口头传授了。乘风之术本来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如用果语言传授,表面上看,好像说得很明白,可实际上离‘道’会越来越远,只有沉默不语,才能逐渐领会它。”列子停了一下接着说:“当初我跟随老商先生学习乘风之术。三年之中,老商先生一语不发,我虚心静气,安神养精,三年之后,达到了心中不敢有是非之念、口中不敢有利害之言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破例斜着看我一眼。我又修炼了两年,达到了心中敢念是非、口中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破天荒地向我微笑了一下。接着,我又修炼了两年,达到随心所想但心中无是非、随口所言而言中无利害的境界。这时,老商先生才肯让我与他并肩而坐。我又练了两年,达到了放纵心思,让思想任意遨游,放纵口舌,让语言任意驰骋的境界,而所说所想的是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的是非利害是什么,也不知道别人的是非是什么,我也不清楚老商先生和我究竟谁是谁的老师。我的身体内外,一切都好像没有区别了,眼晴仿佛是鼻子,鼻子仿佛是嘴,没有什么区别。我的骨肉好像已经消融了,不知道自己的双脚站立在何处,只觉得自己在随风飘荡,就像没有感觉的树叶一样,弄不清楚究竟是我乘风飘荡还是风乘我飘荡。列子见尹生听得人了迷,就说:“你在我这里学习不过几个月,就有了那么多的怨愤,这怎么行呢?怨愤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产生的。人之所以产生怨愤,就是因为他觉得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就会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界线。怨愤越大,这条界线也就越深。而界线越深,自己和他人就越难以融洽相处。难以融洽相处,气就不能容纳你的身体,地也不能承载你的双脚,要实现乘风而行当然无从谈起了。”

      在这个寓言故事中,列子先是用乘风之术不可言传来阐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内涵,然后以自己悟“道”的体验来说明如何达到“玄同”的境界。在他看来,世俗之人由于没有达到“和其光,同其尘”的境界,而使自己与外物相分离,这就不可能实现乘风而行,只有摆脱世间一切纷争与差别的影响,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说到“塞其兑,闭其门”,想起庄子在《应帝王》中讲过的一个寓言故事:南海国王叫倏, 北海国王叫忽,中土国王叫浑沌。南北二海倏倏忽忽,躁动不安。唯中土国王浑沌喜爱清静。南北倏忽二王最怕寂寞,驾乘潮汐常来中土作客,浑沌常尽地主之谊,友善地对待他们。倏和忽一起商量要报答浑沌的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于看、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结果,他们每天为浑沌凿出一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庄子用这个寓言,象征糊涂活着,聪明死去,向一切投机取巧、背道而驰的人敲响警钟。有意思的是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人类打开了混沌之门,可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类才惊奇地发现了混沌学这门新学科。

      老子在本章中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把大道引入人生,为世人指出的六条安身立命之法,是达到“玄同”境界的必由之路,修身传家不可不细细体味。老子常常把合于大道的东西称为“玄”,因为大道是玄之又玄的。“玄同”就是道化人中,人化道中,用庄子的话讲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玄同”就是得道的境界,“玄德”就是得道的美德。达到“玄同”境界之人,虽身处俗世,但心离凡尘,自然是“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他们宠辱不惊、与世无争、不入流俗、超然世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他们不拘于俗、不拘于道、隐身红尘、内合大道,大道风骨,自在身心。这些话只有实修之人方能得其玄妙。


[道歌]

道化人生养天真,

关闭欲望出入门。

身心修持悟妙理,

与道齐同是真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