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64|评论: 0

[焦点关注] 不应被遗忘的雷锋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2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应被遗忘的雷锋精神
近年来,雷锋精神似乎已经被人们渐渐忽视掉了。上海市统计局上半年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公众学雷锋的意愿状况不容乐观,近六成人因为害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而不愿意学雷锋,从而也导致了各种“见扶不扶”行为的产生。当然,从客观上讲,这种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个体权利顾忌,当然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不过这也并非个体无动于衷的理由所在。虽然囿于自身能力,时间不够、怕人误解等因素,会给做好事的行为带来一定的风险,不过若是每个人都有如此心态,都把做好事寄望于别人,那么就会陷入“无人相助”的困境之中,我帮别人、人人帮我的社会救助体系就始终无法形成。
  这个时代雷锋精神被抛之脑后,不仅仅只是客观原因造成,很大程度也是主观道德因素。作为一种道德性表达,学雷锋的行为,其实是在为帮助自己而创造条件。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因而群体的行为也是个体行为表达的综合,群体的素养也是个体素养的累加。当个体都无所作为或者利己至上,那么群体也会无所作为和利己至上。结果便是,当很多人处于困境并向外界寻求帮助时,结果围观众者就是无人愿意伸出一把援手,以至于要作出“我不讹人”式的承诺,才能换来些许积极的回馈。
  见危时都无以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希望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于学雷锋行为的本身,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必要性的质疑,才是时下最大的道德困局与社会灾难。一方面,很多人认为雷锋精神不真实,属于被夸大化和塑造化的典型,再加上其精神过于纯粹,有些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度;另一方面,在保护机制并不完善的当下,学雷锋会造成“老实人吃亏”,因而不学雷锋以求自保,属于一种权利行为的正当选择。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个案,做好事者也难免会面临“被人讹诈”的风险,见义勇为的奖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不过这些都不应成为质疑学雷锋并收敛自己行为的理由。其实,道德的风险总是有化解的办法,比如民间创造的“拍照自证”、“互相佐证”,都是防止被讹诈的好办法
雷锋精神不应该被遗忘,积极倡导雷锋精神,营造乐于助人的好氛围,同时奖励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作为保障,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