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的底层和希望的微光 作者:滠水农夫
昨天刚到家,就见一个穿正装(白衬衣黑西裤)的青年站在门口,向父母推销产品,满脸堆笑,一边拿出一瓶洗发水,一边说是免费赠送,父母连声说不要,那青年仍站在门口絮絮叨叨。我感到奇怪,父亲就解释说近段时间像这样上门推销的遇到了好几个,都是先说免费赠送,后来又找各种理由要钱,而像父母这样的农村老人一般耳朵根子软,几经软磨硬缠不知不觉就掏了钱,父亲指着屋角一堆花花绿绿的东西说:“就是这些水货,没有一点用,白花了钱,再也不敢上当。”听了父亲的话,我的第一感觉是骗子可恨,父母是极为节简的老人,平时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被骗了钱后的感受可想而知。但是又一想,就像眼前的这位青年,别看穿戴像模像样,可一天到晚到处跑,劳累不说,就是在人前低三下四,受尽白眼歧视,想来若是家庭条件较好,或者有更好的谋生办法,也不至于走这条路的。上前一问,还果然是一个家在外地农村,流落本市的“蚁族”,为了生存才做上这项推销业务的。面对“蚁族”艰难的生存状态,仅仅对他们道德谴责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像笔者父母一类的老人,将心比心,谁会去无缘无故欺骗自己可怜老迈的父母呢!但现实就是底层的孩子去欺骗底层的老人,弱者靠欺骗更弱者得以生存。 由此又想到,前些天教小孩读了喻之之的小说《三姐的婚事》(讲的是一个农村女孩被拐卖到了贵州深山从而改变命运的故事),小孩读完后写了一篇读后感,其中写道:“我觉得齿棣(被拐女的所谓“丈夫”,被拐女经解救回到家乡后,他突然来骚扰,被公安局驱逐)也很可怜,虽然他拐卖人不对,可是他住的那个地方太穷了,如果不通过拐卖,就娶不到妻子。”确实,像这样拐卖妇女的恶行至今仍屡打不绝,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犯罪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那就是身处底层的人失去了作为正常人应有的包括婚姻家庭在内的基本生存条件,于是被逼得只有通过非法手段来达到目的。从一定程度上讲,被拐女固然不幸,而强迫被拐女的买家亦属不幸,这也是社会底层的弱者欺压更弱者的一种表现。
描写被拐女的作品很多,李扬就拍了一部电影《盲山》,生动揭示了拐卖妇女的丑恶现象和被拐女的悲惨遭遇,看了这部电影,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谴责那座大山深处的村庄,那里农民的集体野蛮、愚昧、落后吗?正因为电影表现很真实,也就更显示出思想的力度,具有了深刻感。李杨的另一部与此齐名的电影《盲井》,主人公是王宝强饰演的,据说被查禁了,笔者是在网上认认真真看了一遍,那就是把底层人的生活和灵魂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害人者也是农民,最初也是靠挖煤谋生,他们的家庭也和被害农民家庭一样,有等钱交学费的孩子,有需要赡养的老人,可是挖煤的辛苦不说,矿难的危险更是高悬头顶,于是在“牺牲自己还是牺牲别人”的考量下,理性选择当然是牺牲别人。他们甚至把自己害人的行当作为一种职业,当王宝强饰演的学生出现时,其中一个农民就说要讲江湖规矩,不能对小孩下手,而另一个农民则反对说:“你可怜他,可谁可怜咱们!”最后,经过几番犹豫,其中一个农民良心未泯,在最后关头用自己的牺牲保全了学生的性命,并让他意外获得巨额赔偿,电影这样的结局既是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简直是一个绝佳的讽刺和令人内心为之一沉的黑幽默。 细细思量,这种弱者欺凌弱者,底层互相倾轧搏杀的例子何其普遍,我们不得不感叹,底层在沦陷,在沦陷中走向毁灭。究其原因,底层的互相残杀正是社会回复到丛林规则的体现,是这种制度将底层贫弱者的命运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反之,底层只有抛弃这一套符合强者利益的规则,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正像《盲井》那个最终良心未泯的农民,底层不能眼盲,更不能心盲,这或许是现实沉重的灰色背景下透露出的一丝希望的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