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带动村“三委”及群团组织共同参与农村治理,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政治机制目标,必须在“六个强化”上进行综合治理。
(一)在思想认识上强化治理,调动多方资源、凝聚合力
1、强化意识补位,抓好沟通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党务服务中心等沟通联系平台,进一步拓宽村民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村民的所需、所求、所盼,在村干部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为农教育,抓好学习平台建设。要弱化“离农”教育,强化“为农”教育,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农村远教等党建阵地资源,加强镇、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教育,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农村治理由被动转为主动。
3、强化关口前移,抓好治理平台建设。通过建立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机制,从程序和机制上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激发村三委干部创业的热情,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农村治理的一种良好氛围。同时发挥群团组织与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积聚农村内源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群团组织、村三委干部与村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在组织架构上强化治理,优化组织设置、增强实力
1、创新组织结构设置,探索去行政化。全面开展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探索推进自治组织、党组织、经济组织重心下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从现行的“乡镇——村——村民小组”调整为“乡镇——片区——村(村民小组)”。即在乡镇下分片区设立公共服务站,作为乡镇政府派出机构,承担公共服务等职能;在片区下以一个或数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础形成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真正实现村民的事情村民定、村民管、村民监督。同时在片区设立党总支,在下移后的村委会成立党支部,切实巩固、凝聚、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推动组织重心下移,增强农村基层自治和服务能力,做好办理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发展经济、治安维稳等工作。
2、创新组织治理结构,寓管理于服务。转变政府包揽一切的计划思维,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合作社、民营公司、民间文艺团体等组织活力,积极参与到发展村集体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村级治理中来。
3、创新组织治理方式,发挥多元共治。探索建立健全村级经济发展途径,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机制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三)在运行机制上强化治理,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权力
1、建立健全选举机制,把人选好。在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村党支部“公推直选”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抓好民主选举环节,把握好选人标准,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同时加强引导,不断提高村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事干好。进一步规范村民自治的方式、程序,建立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三委联席会议制度,党群联席会议制度,村民质询会议制度和罢免村干部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又保证村委会的自治工作开展,确保两者统一协调,有效运行。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把家看好。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三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审议、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探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级经济社会事务民主决策;监督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即“三资”管理;监督落实村务公开制度;监督村“三委”成员正确行使职责;收集村民意见,向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反映。
(四)在服务体系上强化治理,创新活动载体、激发活力
1、建立网格化服务新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落实难问题。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覆盖村、基层党员参与的服务网络。探索在镇下辖片区设立片区党政务公共服务站,在村级设置事务代办中心,努力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实现密集服务。在村级服务网格内建立服务小组,以若干农户为单元,成立联系党员服务小组或联络员,公共服务站干部每人联系1-2个村、3-5个服务小组,村级联络员或党员骨干联系10户左右的农户,采取夜晚或农闲在家办公或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上门代办的方式,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各类代办服务。
2、建立多样化服务新机制,解决“一条腿走路”问题。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和组织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治安巡逻、民事调解、扶危济困、民间文艺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3、建立实用化服务新平台,解决“单丝不成线”问题。以党建阵地为平台,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其主动介入村民生活,为科学发展服务。鼓励发展各种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专业化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参与、行业组织服务的新格局。
(五)在人员管理上强化治理,提高综合素质、优化能力
1、实施“培养工程”,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开展“四培养”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书记或主任),把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进一步壮大党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力量。结合农家书屋、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采取培养、培训、帮带、扶持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综合素质。
2、实施“载体工程”,发挥党员作用。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党员义务奉献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等做法,深化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管理农村经济社会的能力。
3、实施“激励工程”,激发干部活力。在物质待遇上,积极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购买社保、工资晋升和离职补偿等制度,激发党员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精神待遇上,每年定期宣传表彰一批农村优秀党员干部,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激励村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在政治待遇上,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在提名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给予优先考虑,在考录公务员中给予加分等。
(六)在考核评价上强化治理,落实工作责任、提升动力
1、开展工作积分考核,考出实干新风尚。探索在农村开展党员联络员工作积分考核,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积分评价机制,推行“一季度一考评一公布”,实施末位淘汰及优秀奖励法,有效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尽心尽职、干事创业。
2、开展信用测评考核,考出干部正能量。继续在农村党员中推广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测评结果与干部选任、创业信贷、移民搬迁等相挂钩,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信用意识、责任意识。
3、开展民主评议考核,考出党员精气神。建立党员退出机制,畅通党员队伍出口,通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考核,及时处置信仰丧失,革命意志衰退,不参加组织活动,不交纳党费等不合格党员,让不合格党员退出党内,进一步净化党员队伍,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