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教师的爱心路
来源:《南充日报》2009年6月3日第3版作者:李永强发布时间:2009-07-25
6月2日,笔者来到蓬安县福德小学退休教师段景芳的家,两间卧室带厕所、厨房共40余平方米,给人感觉很“拥挤”,陈旧家具标志着主人的清贫。然而,正是这个清贫的退休教师,17年来却将余热奉献给了贫困大学生、重病儿童、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体。
贫困学子眼中的“亲人”
每当夜幕降临,在段景芳的卧室兼客厅里,都会出现这样一组镜头:一个老人与两个小孩,或讨论作业,或弹奏电子琴,或促膝谈心。不知内情的人,定会羡慕祖孙生活的其乐融融,了解情况的,会对老者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两个孩子是老人收留的留守儿童。
“6岁时,就来到了段爷爷家,已经生活7年了”,13岁的唐雪说,她读了8年书,随段爷爷生活了7年,而这段“祖孙”缘还得从2002年说起。
唐雪是渠县新市乡三星村人,2002年,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外出务工的父母把唐雪交给婆婆爷爷代管,而婆婆爷爷常年生病且年事已高,根本没有精力照看她,致使小唐雪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期100多天,近一半时间在社会上“流浪”。
2002年冬天,唐雪“流浪”到了福德镇骡子沟村舅舅家,遇到段爷爷后,开始了幸运生活。“咋没读书呢?”老人亲切的问话让6岁孩童顿生好感。交谈中,段景芳了解到孩子是因无人辅导致使学习跟不上而厌学后,便通过唐雪舅舅联系到其父母,把唐雪收养在自己家中,主动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据唐雪班主任老师介绍,7年来,唐雪的父母仅回家一次,唐雪的住宿、生活、学费等全部费用都由段景芳承担。
唐端,这个与唐雪经历相似的小男孩,也同唐雪一样幸运,随段爷爷生活了7年。据了解,与唐雪、唐端一样幸运的,还有段龙、李梦霞、段尉、段孝林等8名贫困大学生,因为有了段景芳的资助,他们顺利跨进了大学校门;还有陆超、朱浪等4名留守重病儿童,因为有了段景芳及时救助,病得到很好治疗;还有段科全、段嘉凌等“问题学生”,因为有了段景芳的耐心辅导,成为了优等生。
困难群众心中的“恩人”
今年40岁的段瑞华,是个残疾人,在福德镇福东桥头开了家“福东桥头店”,经营烟酒等副食,年收入七八千元。她说,丈夫在外务工,一对女儿也即将成人,一家人能有今天的幸福,全靠家人的扶持和“恩人”段景芳的帮助。
段瑞华是在8个月大的时候,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的,以前对生活很失望,自从有了段景芳的精神鼓励,生活才变得有滋有味,事情得从2006年10月说起。
2006年10月的一天,段瑞华的丈夫外出办事,没想到在返家途中出了车祸。“顶梁柱呀,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一家人将来的日子,根本无法想象,看到奄奄一息的父亲和无法行走的母亲,刚上高一的大女儿有了辍学的打算”,段瑞华说。
“十五六岁的孩子,不读书你能干啥,我跟你班主任通电话了,老师叫你今天到学校去,放心吧,孩子,家里有困难我们帮助。”段景芳老人的一席话,像给段瑞华的大女儿吃了“定心丸”,带着感激,孩子乘上了返校的客车。
“隔一段时间,段老师就要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通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今年,孩子要参加高考了”,段瑞华说孩子经常念叨段老师的恩,副食店的启动资金大部分靠妹妹资助,不足部分是段老师联系贷的款,段景芳对她家的帮助,体现在点点滴滴:夏天,暴雨突然来临,段景芳不会忘记前来帮忙收摊;逢场天,段景芳会早早地来到福东桥,为段瑞华摆摊。
父老乡亲口中的“好人”
“段老师退休后,还非常关心我们村上的事情,去年我们村修路,他带头捐款1000多元,还挨家挨户动员其他群众捐款”,说起段景芳的好,在福德镇骡子沟村有口皆碑。
骡子沟村党支部书记段平恒介绍,段景芳出生于骡子沟村,1964年从部队复员后,先在该村村小教书,后到新河小学、福德石柱小学任教,先后担任过教导主任、校长。他说,去年,村上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面貌,曾多次动员老百姓捐款,但部分村民思想不通,村上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获悉情况的段景芳,带头捐款,并协助村干部做工作,在他的带动和说服下,村民们都爽快地捐了款;此外,在修路期间,他还和村民一样,挖土、搬石头,过度劳累,他生病住院一个多月,病情稍有好转,又投入到修路大军中,直到公路通车为止。
“谁家有困难都会帮上一把”,“他最同情弱者”,“他帮助最多的是困难学生”,村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段景芳的事迹。
段家沟村留守老人张学荣,患急性阑尾炎,段景芳得知消息后,取出自家的2000元现金,急忙将病人送往医院医治;老人病故后,他一面给老人在外务工的儿女打电话,一面替他们为老人张罗后事。
骡子沟村九组张永秀老人卧床后,段景芳用年轻时学来的医学技术,每天两次义务到老人家中打针送药,坚持了两个多月。
骡子沟村三组段碧书老人患精神病后,段景芳多方筹措资金,将老人护送到医院医治,并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待老人康复后,又将老人接回家。
……
退休17年来,段景芳先后拿出37200元资助贫困学子和困难群体。“力所能及地给人帮助,快乐别人充实自己,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段景芳老人的一席话可能是这位退休教师奉献情怀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