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四川手机报读者讨论区
请
[登录]
或
[注册]
[去市州]
阿坝
巴中
成都
重庆
达州
德阳
甘孜
广安
广元
乐山
凉山
泸州
眉山
绵阳
南充
内江
攀枝花
遂宁
雅安
宜宾
资阳
自贡
搜索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首页
Portal
论坛
教育观察
问政
5G
网红四川
版务
四川手机报
本版
用户
管理日志
社区银行
版务
最新主题
最新回复
管理日志
最新图片
社区银行
积分商城
问卷调查
活动中心
群众呼声
麻辣杂谈
新 时 代
生态环保
律师在线
舆情监测
成都
绵阳
德阳
巴中
南充
乐山
内江
达州
广安
广元
遂宁
泸州
宜宾
凉山
资阳
眉山
雅安
自贡
营山
南江
新都
南部
摄影
楼市
旅游
川剧
汽车
桌游
招聘
教育
航拍
彩铃
健康
装修
美食
租房
论坛
›
大话四川论坛
›
绵阳论坛
›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52章:道德传家守根本
麻辣社区小程序
麻辣社区APP
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麻辣社区微博号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群众呼声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返回列表
阅读:
2752
|
评论:
0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52章:道德传家守根本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52章:道德传家守根本
[复制链接]
观天下
观天下
当前离线
积分
4311
发表于 2016-7-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52章:道德传家守根本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新译]
道是宇宙的本始,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万物的母亲是道,自然也就知道天下万物是道的孩子了;既然知道天地万物都是道的孩子,就要回过头来守护自己的母亲,遵守这个守住本根的原则,终身不会有大的凶险。
塞住感官的孔窍,关闭嗜欲的大门,其终身就不会有什么祸患了。如果反道而行打开嗜欲的孔窍,任其为争名夺利的事不择手段,这一辈子就死路一条不可救药了。
能小中见大观察入微的人是明道之人,能守持柔弱的人是能战胜任何刚强事物的人。借助大道之光,反观内在之明,就不会给自身带来危险和祸殃,这样做就是承袭了大道守母固本的最高法则。
[会意]
这一章老子教导我们要守住大道本根,关闭欲望大门,从而远离凶险,避祸得福,一生平安。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是《道德经》反复强调的重要命题。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个“始”是本始之始,起始之始,始源之始。天地万物的本始就是“道”。“始”是女字旁,本意是“女之初”,指童女、少女。老子在第一章中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好比是少女,“有”好比是母亲。老子这里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有一个本始,好比童女,好比母亲,她能够产生万物。始与母、少女和母亲是“道”从无到有,从孕育万物到生成万物的不同阶段。我从哪里来?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在不断地叩问。直到老子才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我从哪里来?我从道中来。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在老子之前,似乎无人注意到宇宙始终问题;到老子乃认为宇宙有始,是一切之所本。”(引自《中国哲学大纲》)
道是万物的母亲,万物是道的孩子。从母亲身上可以认识孩子,从孩子身上也可以认识母亲。老子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作为人类,既然知道了道是万物的母体,万物是道的分体。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分体地位,就要回过头来守护好自己的母体,一旦回归于母体,就守住了自己的根本,我们就安全了,一辈子就没有大的危险了。大道母亲是我们的守护神,母子连心,母亲始终疼爱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却往往忽视了母亲的存在,一旦离开母亲的怀抱,就等于丢失了根本,很快就会有凶险,甚至短命。老子的这个奇特发现,应该视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老子在生命科学方面的洞见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正如德国人尤利斯·噶尔在《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中所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知道了万物与道这种母子关系之后,人类应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呢?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让人们塞住感官的孔窍,关闭嗜欲的大门。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幸打开了各种欲望的器官,必将迷失自我,必将面临着层出不穷的灾难。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去除杂念,心底纯净即可得“道”。陈公眉说:“闭门即是深山,欲见圣人气象,须于自己心中洁净时观之。”后来道家和道教传人根据老子这一思想,发明了“闭关”的修炼方法,和“辟谷”的养生方法。闭关、辟谷期间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吃少量的水果蔬菜,饮少量的水,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他们心无旁骛,专注于一,全神贯注,心境平和,从而进行高深层次的思考与修炼,使得内力和思想境界得到极大的提高。
老子进一步阐明他的见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老子把不知“道”叫做“不明”,把知“道”、得“道”叫做“明”。“明”者,明道之意也。老子故里方言把那些奉道而行的帝王称为“有道明君”,把那些背道而驰的帝王称为“无道昏君”。让世人明道是老子的一贯思想。老子说“知常曰明”(55章)、“自知者明”(33章)、“不自见故明”(22章)、“不见而明”(47章),这里又说“见小曰明”。“不见”“不自见”与“见小”并不矛盾,“不见”是不亲见,“不自见”是不自我表现,“见小”是小中见大观察入微,这个现察不是用肉眼去看微小的东西,而是借助大道之光,反观内在之明,用我们的清静之心,用内视、内观、内见去察觉那些微小的变化。于细微之处见变化,一旦发现自己背离大道,走了错路,要迷途知返,复归其明,及时回到道的怀抱之中,回到光明大道上来。“用其光,复归其明”,光是大道之光,理智之光。这个光要内敛不可外显,要“和其光”(56章)、“光而不耀”(58章),将道德之光反观于内就是明道的过程。明道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只是世俗之人太爱显露了,太爱炫耀了, 外在的东西太显了,内在的道性被泯灭了,没有了大智慧,只好去显小聪明了。老子让我们回归内心的真正光明,就是要用道德文化点亮我们的心灯进而点亮我们的生命。
本章是道德传家的重点章节。老子教导我们要守住大道本根,关闭欲望大门,才能避祸得福,一生平安。曾国藩家族之所以二百年长盛不衰,得益于他有一个“五本”传家大法:“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这五条,可以说是曾式家族世代兴旺的成功法则。所以有人说曾国藩的厉害不在治国,而在于治家。勤俭,治家之本,合老子见素抱朴之道。曾国藩有一条十六字治家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和顺,齐家之本,合老子“知和曰常”之道。什么是和顺?和就是不和人起冲突。有和才有顺。一旦起了冲突,家就不得安宁了。谨慎,保家之本,合老子慎终如始之道。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位极人臣,成为“千古完人”,成为世人仰望的楷模,和他的谨慎处事密切相关。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弟弟说,可能但凡做大官,处于安逸、荣耀的境遇,就随时可能招来危险、导致羞辱。诗书,起家之本,合老子为学日益之道。家族的兴旺发达,一定要有读书种子。如果一个家族,没有读书之人了,即使家财万贯,也最终会被败掉。正是因为有诗书之教,所以曾氏后代人才辈出。忠孝,传家之本,合老子复守其母之道。自古讲“忠孝不能两全”,曾国藩两点都做到了。而这种忠孝精神,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其家族教育之中。这也正是曾氏家族二百年来兴旺发达的奥秘所在。俗话讲,德是人之本,为人处世什么都可以忘,就是不能忘本。人一旦忘了本,忘了自己姓什么,非出大事不可。曾国藩早在年轻时就喜欢《道德经》。这部五千言的道家经典,他从小就能够倒背如流。庄子的《南华经》,也是曾国藩最爱读的书。许多人认为,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一会儿告诉家人怎样弄好鸡窝,一会儿告诉家人怎样整理菜园,这些琐碎小事,老农民都懂,还值得留传给后人?这是一种皮毛的肤浅看法。如果你明了曾国藩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所处的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就可以感悟到曾国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是深厚地运用了老庄之道。从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明显地看到他对老庄思想有着深刻的洞悟和灵活的运用。这首诗说:“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问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就出自庄子《让王篇》。南怀瑾先生认为,曾国藩精通老庄之学,擅用老庄之学,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典范,如果硬把他打入儒家,不是欺人,便是自欺,真的要“悔读南华庄子文”了!
[道歌]
道是万物守护神,
我把大道比母亲。
道德传家守根本,
灾祸永远不近身。
赞
打赏
下载APP打赏
打赏列表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回复本楼
举报
返回列表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
详情请点击此处>>
浏览过的版块
律师在线
南部论坛
金丝猴论坛
蓬安论坛
广安论坛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