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南方周末》在中原选了一个村、沿海选了一条街、川西选了一个镇为观察点,试图通过连续观察十年的方式记录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彭州市白鹿镇这个地处龙门山深处的偏远小镇以随机的方式被选中并由此为世人所知。自1998年的五年以来,《南方周末》每年的“年末特刊”上都会有白鹿的人和事正在“悄悄的改变”的报道。但没有提及白鹿的“教堂”。而已经有许多年许多年了,白鹿镇的“领报修院”一直没有改变的藏在白鹿的大山深处。
鸦片战争以来,西风东渐。天主教从沿海进入后开始流传并逐步深入内地。清光绪五年(一八八○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当时川、康两省天主教的重点地区、水清山幽的白鹿镇兴建教会学校。修建于白鹿镇西的“无玷书院”俗称“下书院”,竣工于一八九三年,是一座古罗马式的建筑(据当地地方志介绍,当时“无玷书院”内常年有学生、神父、工人近二百人。解放后,鼎盛一时的“无玷书院”解散,成为“白鹿中学”校址。五十年时代变迁,原“无玷书院”建筑风貌改变较大)。继“无玷书院”后,为培养内地传教士建立基地,法国教会又在距白鹿镇约五、六公里的同水村建“领报修院”。“领报修院”建成于一九○八年,俗称“上书院”,是一座专为培养传教士的大学——神哲学院。“领报修院”残存的正门横额上书写着拉丁文,据说翻译出来是“苗圃”。“领报修院”在一九三四年的泥石流中受到损毁,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修复。但这座停止使用、维修近八十年的残存欧式建筑,正因为没有能像“无玷书院”一样派上其它用场而至今基本保持原貌,让前往大山深处探访的我们得以一睹残院风采。而背负青山,有着惊人的“残缺美”和美丽色彩的“领报修院”,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会无端地想起“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诗句。
“领报修院”的围墙是真正的“断墙残垣”,破败而不完整,在苍苔和野花的掩映下,重温着昔日的旧梦。宽大的庭院中有长约百米、回廊曲柱、楼宇巍峨的三层教学主楼。庭前有呈“八”字形的两道造型优美的露天楼梯直达二楼。楼后天井两侧有残破的厢房,天井中与主楼相对的是一座哥特式的雄伟壮观的圣母堂。圣母堂外貌完好,堂内墙壁上则有许多“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之作。堂内堂外丛生着荒草灌木,甚至连圣母堂的房顶上也有几棵小树正在阳光下茂盛地疯长,仿佛这座藏匿在深山中被人遗忘的欧式建筑,正是野草闲花们恣意生长的乐土。
整个“领报修院”为砖混结构。教学楼、圣母堂以及残存的侧门全部刷有浅米黄色涂料,间以粗细不一的浅褐色线条,色泽优美典雅。令人称奇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米黄色、浅褐色的涂料为什么能历经近百年风雨侵蚀而至今鲜艳如新?是什么原因使这所建成将近百年并经历过泥石流劫难的“领报修院”在山峦起伏纵横的深山中依旧雄伟壮观、靓丽如画,丝毫不为岁月流逝而有所改变?随着白鹿的人和事的“悄悄的改变”,她还会继续“藏在深山人不识”吗?
□钟世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