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47|评论: 3

[民生杂谈] 人民日报悦读:给灵魂做“减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8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是有灵魂——心灵与思想——的动物。在怎样管控灵魂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喜欢给灵魂做“加法”,有的人乐意为灵魂做“减法”。
  有作家曾描写过人类的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没太大关系,他们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所发现、所记挂。
  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者,似乎为数不多。相反,惯于给灵魂做加法,喜欢抛头露面、彰显自我的人倒是不少。君不见,有的人只要有机会,不是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便是谈天说地、津津乐道。不少人喜欢把逛街购物、唱歌喝酒,头疼脑热、感冒鼻塞之类的闲事琐事无聊事,统统发到朋友圈里去。如此执着地做“加法”,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引人关注。
  英国教育家赫胥黎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怕寂寞,喜欢孤独,就是灵魂的“减法”。在我们身边,退下来之后不甘寂寞,或想方设法到某单位做顾问,或自告奋勇去某协会当会长者,还是大有人在。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实则多多少少给基层增添了麻烦与负担。
  诸葛亮临终前,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进《诫子书》。告诫子孙不能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专注地修心学习,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陶渊明最末一次出仕是江西彭泽县令,只短短80多天,他便弃职而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写的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是个人的喜好和自由。所以,说了那么多,也不能强求,大概也只有各人多“问问灵魂”尔。
  (摘编自2016年6月19日《解放日报》,原题为《灵魂“加减法”》)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8日 05 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7-18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庙宇就是敲木鱼,静六根的塔塔,建议轮流进去禅修一个月,毕业才回家。这个说法恐怕值得推敲,劝导克服私欲过旺,不贪慕名利是对的,可是,学习陶渊明那种态度值得商榷了,他生活在那样的政治黑暗的社会,隐居只是避开权势而维护自己的气节的办法,而今天是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的年月,人人学习陶渊明了,可就无人参与助推社会变革与发展了。

发表于 2016-7-2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魂"加减法,好的。
发表于 2016-7-31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文章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