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需加快推进立法议程 如今,信息安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约车等新兴生活方式,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和舒适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让人头疼的隐患和麻烦。电信诈骗、盗刷信用卡等侵犯个人隐私事件屡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财产损害。 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他人隐私,常常打着诱人的幌子骗取信任。这时候,需要人们擦亮眼睛,时刻保持警惕。比如,尽量不要将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不要打开不明来源的网址链接,不随便扫二维码等。总之,要妥善保管好个人信息,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做到不逾矩。为保障信息安全,国家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其中对用户的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自觉遵法守法,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旦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受害者要敢于维权,勇于拿起法律武器,让不法分子付出代价。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不少受害者常常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认为自己损失不算大,不愿意主动站出来,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法分子,从而埋下了更大隐患。 我们目前所处时代已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类信息的披露和传播非常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因此各种各样窃取、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当然,国家相关部门对此也有重视,我们总能看到多个部门联合行动的消息见诸报端,但成效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需求,法律建设亟需加快进程。 现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层级不够,部门规章仅仅限定在部门业务范围之内,无法管理职责范围之外的东西,可网络上的业务往往是超越目前部门的划分。比如说买票,它包括铁路内部的运营协调,还有电子商务、银行结算等,这些可能超越了铁路部门、银行原先的业务范围。这需要改变交叉管理的机制。在保护个人信息时,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行业之间如何协调对接,如何分配各自的权利义务,法律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名正则言顺,纲举则目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有很多,远远不止上文所提到的那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个人信息更复杂、更丰富,非常需要加速国家层级的立法进程。依法对个人信息进行严密的监控和保护,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加大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呼唤“顶层设计”——扬眉剑出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