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90|评论: 0

[草根播报] 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水稻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水稻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转):1997年,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抗病、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多系1号选育和利用研究”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时隔近20年,近日,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再捧回一块省级“金牌”。经过以肖培村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长期不懈的科技攻坚,今年7月9日,从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高原粳型胞质内香籼稻新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获得了2015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
  ■扎根稻田勤耕不辍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工作使单产量上了一个台阶;90年代,以追求超高产为首要目标的水稻育种科研使单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从此以后,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越来越难,产量也一度徘徊不前。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的专家们不畏艰难,立志从最基础的育种材料创制着手,发掘新不育胞质材料,以丰富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基础,同步进行优质抗病新三系保持系的创制;改进常规选育种方法,多方加大定向选择压力,力求选育出优质、抗病、广适的新质源不育系,进而配制出优质、高产、抗病、广适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投放生产;加强新不育系繁殖制种技术和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
  在人类历史上,2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每一位水稻专家的眼里,20年的时间枯燥又漫长。
  在近20年里,从高原粳型胞质88A到2003年内香2A鉴定,专家们用了6年;从高原粳型胞质88A到2006年内香7A鉴定,专家们用了7年;从高原粳型胞质88A到2005年内香5A鉴定,专家们用了8年;从内香2A到2012年内香6A鉴定,专家们用了12年。科技研发的过程很枯燥,但每一项科技研发取得突破时,他们比谁都高兴。
  在近20年里,为了增加世代,缩短育种年限,他们往往像“候鸟”一样追逐太阳,每年在内江种完一季水稻之后,他们又要背井离乡,匆匆赶往海南种植两季水稻,他们在海南呆的时间最长的有8个月,最短的也有2个多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研发的水稻品种因为品质好、产量高,稻瘟病抗性强,非常受种植农户和家庭农场主欢迎,在南方15个省(直辖市)得到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内香品种每公顷平均比其他大面积生产应用品种多收420公斤,在云南创造的最高每公顷产量为16125公斤。
  ■在平凡中创造奇迹
  7月26日下午6时,在市农科院外面的一大片稻田里,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杂交水稻中心主任陈勇一边认真观察稻穗,一边让助手在纸上认真记录,并在选好的水稻上做好标记。陈勇介绍:“这叫选株定株,是选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主要综合考察每个材料的株叶性状、茎秆硬度、稻穗大小、谷粒长短、开花早迟、柱头大小等特性来选择目标优良单株。”
  其实,这只是像陈勇一样的水稻专家们日常工作的一幕。“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失败”,这是他们的精神写照。有时候,因为极端低温或高温导致育种材料绝收,专家们心疼的同时,也会幸运地获得特别珍贵的对逆境抗性强的材料。
  不过,也有开心的事。陈勇说,在他印象中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开展“南繁”时,忽然听到了“沙沙沙”的声音,定睛一看,原来是水稻在开花。从事水稻研究工作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听到水稻开花的声音!
  陈勇外出考察时,还会看到自己研发出来的水稻品种在当地推广应用,那一刻就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培育的孩子一样,心里充满自豪。
  ■团队创新硕果累累
  从1992年成立至今,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逐渐壮大,已有成员38名。
  近年来,他们承担完成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建有国家“杂交水稻汕优多系1号原原种原种基地”“优质杂交稻内香不育系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4个国家级区域试验基地;15项成果先后20次获得部、省级和市级成果奖;38个杂交水稻亲本及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列国内所有科研种业企业前30名(2013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值得一提的是,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育成菲改A、内香2A、内香5A、内香6A等不育系和多系1号、内恢99-14等恢复系三系骨干亲本材料27个,被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在内的2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引进配制组合。
  截至2015年底,该中心独立及合作育成新品种74个,“菲优”、“N优”、多系系列、“内香优”、“内香”系列品种在我国南方稻区推广应用0.2亿多公顷,新增效益100多亿元,为保障我市、我省和国家口粮安全和环境安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