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浅谈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两朝初期大规模地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向四川移民的活动。它与“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移民活动一样,在中国人口流动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湖广”一词最早指元初建立的“湖广行省”,它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和四川(重庆)的一部分,元末时辖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和四川、湖北、广东局部,明朝时仅辖湖南、湖北两省,“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是泛指这些地区以及江西。 “填川”是指在宋末、元末和明末清初几个时期,四川境内都有过长达几十年的残酷战乱,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人口锐减,元末明初和清朝前期,发生了有组织的从其他地区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动,以填补四川锐减的人口。 “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活动第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宋朝末年,四川战乱长达三十余年,人口大量减少,但元朝建立后没有采取措施移民恢复生产,直到元末发生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其首领徐寿辉的部下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在重庆(当时属四川)自称陇蜀王,后来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们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他不仅带来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湖广农民随军进入四川地区开垦务农,这是“湖广填四川”的开始。随后四川又进行了多年战乱,到明朝初年,四川人口依然很少,政府就颁旨继续从湖广地区移民入川。但此时,湖广地区的人口也因战争锐减,明朝又鼓励从人口较多的江西等地移民湖广,因此巴蜀地区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也有不少人是从江西迁入湖北后又继续迁往四川的。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清初的康熙年间。明末和清初在四川发生战乱三十多年,从1639年张献忠率农民军首次攻入四川,1644年再次攻入四川并建立了大西政权直到1645年张战死,川人因战争死亡过半;1647年至1650年明朝军队内部又因争权相互打仗;1650年至1659年,张献忠的余部又进入四川并在川北与清军激战数年;1673年至1680年吴三贵叛乱,攻入四川与清军打仗数年。这些残酷的战争连续不断地在四川进行,官军、义军、地主、农民、汉人、满人相互杀戮,直杀得尸横遍野、鸡犬不留,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大量减少,以至十室九空。清康熙年初,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行船好几天也没看到几个人,非常奇怪,就问随从当地人都到哪里去了?随从答:都死了。当时全川(含重庆)仅有人口约60万,成都也只有七万人,许多州县仅余十数家,张赶紧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清政府,康熙随即下旨,鼓励向四川大规模移民,并实行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河南等省的民众浩浩荡荡涌向四川,拉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又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序幕。目前生活在四川的人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移民的后裔。 在“填川”的移民中,大部分都说自己是来自湖北麻城的,这是因为:其一,麻城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很多,迁往四川的人也较多;二是麻城到四川有长江相通,交通方便,利于移民;三是张献忠曾屯兵麻城,招了不少麻城兵带入四川,张失败后,这些兵就隐姓埋名生活在四川了;四是麻城是一个理想的转运站,江西一带溯江迁移的移民一般在黄州上岸并在麻城(高阶檐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运点)休整后再前往四川。另外,因为迁往四川的麻城人较多,部分来自其它地区的人怕被歧视,也自称麻城人。实际上,在各地迁往四川的移民中,籍贯在麻城的只占一小部份,约占湖北移民数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