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社火(上) 每逢春节,央视都要连篇累牍、不凡其烦地报道各地庆祝春节的热闹场面。银屏上某些地方的社火,更是吸人眼球。这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里往往很不平衡,总会叨叨:其实我们老家也是有社火的。 不平衡也没用,我知道,老家的社火,早就远逝了。 我的老家在灌县石羊场。那时人小,没有走出过石羊场的圈子,灌县其他地方有没有社火,不知道。石羊场每年都要办社火。不过,“社火”是外省人的叫法,老家叫“社盒”。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过大年。正月初二,到十五,也就是办“社盒”的日子。老百姓热热闹闹,近于疯狂的欢庆活动,与央视报道的外地的社火没有两样。 进入腊月,无论男人女人都开始忙碌起来:扎龙灯的,准备巡游的,熏腊肉的,磨汤圆粉子的,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人们还要在几个街口,用柏树枝桠扎起牌坊。原来只有一三五是场期,临近春节,天天都赶场。大街上乌泱泱的全是人,不是卖年货的,就是买年货的。 社火活动有三大块:队伍巡游、唱连台戏和放烟火。每块都十分精彩。 巡游队伍的疯狂不亚于巴西的狂欢节。巡游队伍有多个方阵。以横幅或旗帜为前导,横幅或旗帜上标明队伍所在乡场。与今天游行队伍以西洋鼓号开路不同,而是川剧锣鼓方阵走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是龙灯方阵、舞狮方阵、春牛方阵、幺妹灯方阵、金钱棍方阵和小孩们的方阵,前后拉开一二百米的距离,浩浩荡荡,蜿蜒蠕动,缓慢前行。届时街道两侧,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挤不到前面的,就站凳子上,爬到墙头上,甚至站在房顶上。前面,有人燃放烟花鞭炮,为队伍开路。 锣鼓方阵:艺人们各执一件川剧打击乐器:鼓板、小鼓、二鼓、大锣、大钹、马锣(也有配唢呐的)等等,乐器上都拴上红绸。与别的剧种的打击乐器不同,川剧锣鼓十分特别,可以专门作为器乐演奏。游行时,鼓手坐在车子上,大锣用弯曲的木杆吊在面前,几种马锣固定在小型木架上用手拿着,大钹抱在胸前,小钹举过头顶。在鼓师不断变换的鼓点指挥下,一边行进,一边演奏。声音宏大,节奏紧迫,响竭行云,夺人心魄。只要听见锣鼓声,数里开外,男女老少,趋之若鹜,立马万人空巷。 锣鼓过后,是龙灯方阵。有大龙小龙之分。大龙长达14节甚至更长,小龙一般只有5节,每节有一个人掌控。龙头龙尾制作十分精美,骨架可以重复使用多年。舞龙的都是肌肉男,一身武士打扮。无论大龙小龙,都由龙珠引导。龙头龙身随着龙珠,左右划出优美的弧线,在空中不停地翻滚。大龙很长,舞起来,很有气势,十分威风,观众看得过瘾;小龙虽短,占尽灵巧的优势,不断做出缠绕钻裆,腾挪躲闪,相互跨越等等花样,看得人眼花缭乱。尤其是玩龙尾的,简直就是个小丑的角色。往往背对龙身,面向观众,一边舞动,一边做出各种滑稽动作,还要与龙身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看得观众喜笑颜开。 舞狮方阵,一般有2到6只狮子。每只狮子由两个人扮演,和电视里看到的没有什么区别。队伍行进时,狮子忽左忽右,欢蹦乱跳。不同之处在于,行进途中,主办方往往要给狮子们设置难关,过得了难关,后续队伍方能继续前行,否则请打道回府。第一道难关是过独木桥。所谓独木桥,就是农村那种窄窄的长条凳,有十多条,断断续续,左拐右拐,放在前面。两人要舞动狮子,做出优美的动作,或跨步,或跳跃,从条凳上经过,掉不下来的,就顺利通过第一关;第二关很有意思,街上摆了一笼翠绿的竹棕,20来根竹棕杆杆上,隐藏了10根绣花针。要求舞狮者至少要找出6根针来,才能放行。当然结果是满足了要求,皆大欢喜,顺利通行。舞不多远,又被拦住了,原来前面,一张又一张,高高叠起6张八仙桌。要求舞狮者爬到桌顶表演。各位知道的,八仙桌桌面与桌腿成90°,那么陡,那么高,今天回想起来,不知道两个舞者身上套着行头,怎么上去的,又是怎么下来的。一张八仙桌面,咫尺之间,弹丸之地,两人在上面又是舞蹈,又是翻滚。惊险刺激,紧张惊悚。还是那句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 后面跟的是春牛方阵。 “打春牛”又叫“鞭春”。春耕在即,赶牛下田,以此表达农民祈求丰年的愿望。水牛由两人扮演。牛头做法是:将家用大“出箕”倒扣过来糊上纸,画上牛鼻子牛眼,插上牛角,盖在头上。身子用黑布遮在表演者身上。牛的前面,由牧童,或披着蓑衣的农夫,一手拿鞭子,一手拿稻草引导前行。有的牛后面,还有人扶着没有铧的假犁头,装着正在耕田的样子。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