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动力,在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中实现动力转换转型发展。”这是不久前闭幕的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再次作出的强调。
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面对生产工艺差、技术设备落后等困局,内江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巨轮”?
深入挖掘企业转型升级潜力,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向全球发布“招贤令”引进高新企业、人才和技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内江正瞄准高点、以实干苦干不懈怠的精神和勇气,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挖潜力
传统产业向“高新”转型升级
这几天,东林矿山运输机械有限公司厂房内一片繁忙,“订单不断,生产线一直是满负荷运转。”公司总经理萧阳东兴奋不已。
两年前,这家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企业一度订单滑坡严重,最低谷时,企业员工只剩下了一小半。现在,公司每月订单和产量已经超出了同期的一半多,达170%,而且员工还在扩招……
“产品创新,是东林矿山的制胜法宝。”萧阳东说,公司与四川大学、中科院经过两年研发,成功研制出目前亚洲单机最长圆管状环保输运管,解决了以往开放式运输噪声大、有扬尘等输送问题,同时在地质条件上,适应能力更强,成本大幅降低。
东林矿山,仅仅是内江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个例。
曾以生产钢铁闻名的川威集团,在钢铁市场巨变压力下,转型研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循环利用价值高的钒钛制品和高新材料。如今,企业已研发出钒钛钢铁废水综合利用零排放技术、提高连续棒材生产线轧制节奏技术、提高烟煤配比喷吹技术等新技术,其中多项技术国内领先;
从老企业改制,到中国第四大、世界第八大玻璃纤维专业制造商,威玻集团靠技术创新,形成“玻璃纤维—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精深加工体系,实现“传统建材”向“新型材料”转型;
白马循环流化床公司自主创新,淘汰20万KW等小型火电,建成全国首台30万KW和世界首台60万KW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实现“小型火电”向“循环流化床”转型……
“生产工艺差,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与附加值低,配套能力差,这是一度困扰内江多数中小企业的问题。”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文说,传统行业只有不断科技创新,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突破重重围堵。
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内江实际,确立了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三大发展战略”。由此,一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之战全面打响,从“制造”到“智造”,创新洪流席卷甜城。
为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建设幸福美丽内江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红头文件,对创新项目、企业进行扶持奖励,其中多项条款在全省实现突破。特别是出台了新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缩短了一倍的评审时间、增大了评审范围,以奖励促创新。
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的出台,打破了企业的传统观念,让科技创新更有了底气。
数据显示,过去5年,内江企业专利获批呈“跨越式”增长:2012年以前,每年200件以下,2012年达到590件,2013年为741件;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达89.74%,位列全省第三;2016年上半年,全市技改投资完成145.08亿元,增速3.2%,技术创新投资6.91亿元。根据内江“十三五”计划目标:到2020年,全市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将达80%,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量翻一番。
如今,我市的冶金建材、机械汽配、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电力能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在创新中不断蜕变:冶金建材产业优化重组、机械汽配产业提升配套协作能力,食品饮料产业扩大规模、医药化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电力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
激活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
“一滴血可以检测48种婴儿遗传代谢病。”这项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基因技术,被四川基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掌握。就在本月,该公司在内江设立的基元医学生物检验所将运行,200余种高新产品的注入,将影响内江生物医药产业格局。
“选择在内江建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基地,除了市领导多次上门拜访招商,我们也看重内江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医药基础。”四川基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畅说,预计1~2年内,他们将建成覆盖川南的基因检测中心,年接收样本10万例,建成拥有10万人份数据的基因大数据库和四川省基因工程示范中心,产值破亿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是核心动力。
我市把内江高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让更多的“基元生物”扎根甜城。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65家、市级专利试点企业5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先后培育出四川千草生物公司等4户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
“年产值5000万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既定标准是3%~5%,而我们的企业一般是6%~7%。”据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已经超过了规定标准。
科研经费的充分投入为企业从“制造型”向“智造型”转变注入了活力。特别是我市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在内江高新区建立技术交易中心,科技型企业可到交易中心进行网上展示、私募融资、挂牌股权转让、线上线下交易等,以市场定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权益合理流转。
值得一提的是,内江还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南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今年7月,“浙江大学内江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揭牌,浙江大学专家常驻内江,针对企业发展困惑提供“订单”方案。
经过多年培育,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正向产业集群趋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8.5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十三五”,内江定下了更高目标:瞄准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
强支撑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但身处西部内陆的内江,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稀缺是最大现实。
直面现实,我市加快招“才”引“智”步伐:实施“千名紧缺高层次人才进内江”计划,3年引进133名紧缺高层次人才和1100余名高层次人才;实施“甜城英才引进工程”,吸引近千名硕(博)士报名,118人成功签下聘用协议。
为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我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10万元~300万元不等的工作补助,并在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照顾;评选“内江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一次性给予10万元重奖;出台新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缩短一倍的评审时间,增大评审范围,以奖励促创新……
除“真金白银”外,我市还以“情”留人,借助各大节日,每年为企业单身员工组织近30场的相亲大会,每次牵手成功十多对新人。白马电站职工龚兴利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外乡人的他,通过相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内江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让我可以安下心来钻研技术。”龚兴利说。
为加速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内江聚集,7月14日,内江大千园广场,123支创业队伍集结,参与为期两天的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标志着内江市首届“创业内江?创美甜城”创新创业大赛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大赛中,创业实体项目有159个、创新创意项目有136个。经过激烈比拼,123个项目进入复赛,项目类型涵盖特色农业类、生活服务类、金融类等。
“获奖的创业实体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现金奖励,还能享受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银行授信额。”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大赛的获奖项目还将优先推荐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并协调银行、风投等金融机构与其对接持。此外,省、市知名创业专家指导团提供开业指导、后续跟踪等服务,加快项目落地。
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只是内江推进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市人才办专职副主任黄强介绍,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只有抓住人才,才能抓住发展。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平台和载体的支撑。目前,我市建成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设施,并提供技术政策、信息咨询、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等服务。其中有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摘得“川字号”招牌,入驻入孵企业和研发机构超过250户,科研人员上千人,孵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