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与Uber的合并,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源于双方为争夺市场,长久以来持续不断地“烧钱”。而在资本的眼里,合并似乎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2014年2月,Uber正式进军中国市场,拉开了这场“烧钱大戏”的帷幕。
数据显示,Uber每年用于中国市场拓展业务方面的投入就高达10亿美元以上,去年更是在中国烧掉了15亿美元,这占据了Uber去年全球开销的60%。而Uber去年总收入(GMV)还不到8亿美元。 据秘密财务文件显示,基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ber2014年全年亏损6.714亿美元,2015年上半年的亏损就达到了9.872亿美元,亏损程度逐年攀升,而矛头直接指向Uber在中国市场的高速“烧钱”模式。
滴滴方面也“不甘示弱”,此前有消息称,滴滴用于争夺市场份额,每周补贴数目就要达到7000万~8000万美元,一年补贴高达40亿美元。
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不惜代价地“烧钱”,以此作为“军火”来支撑各自在“补贴大战”中胜出,从而夺得更多的网约车市场份额。因此,双方在市场的纷争背后也在进行着“融资大战”。
2016年第一季度滴滴专车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居行业之首,Uber中国占7.8%,而易到用车和神州专车则分别以3.3%和2.9%位列三、四位。
在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后,新公司市场份额合计将超过90%,出行市场俨然已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有趣的是,竞争对手并没有因为滴滴和Uber双方整合在一起,而从市场地位上示弱。就在滴滴收购Uber中国当晚,易到发布声明称,“滴滴和优步的合并标志着出行行业格局进入新的阶段,战场上只剩下滴滴优步和易到两家,今后的出行市场将是易到和滴滴的对决。滴滴和优步的合并,绝不意味着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结束。”
据罗兰贝格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滴滴出行占据专车市场46.6%市场份额,神州专车以39.9%比例排名第二,Uber占7.2%排名第三。如今两大巨头合并,有市场人士质疑,这将在专车市场形成垄断局面,触发反垄断法。之前滴滴快的合并,易到用车就曾举报其合并违反反垄断法。
对此,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表示,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涉及的反垄断问题主要是经营者集中,包括经营者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控制权以及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控制权等三种情形。
根据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需要事先向商务部反垄断局进行申报的标准是:所有企业上一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并且至少两家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或者,所有企业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并且至少两家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
赵占领称,就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而言,应该适用的是后一个标准,即主要看两家企业上一年度的营业额总和是否超过20亿元,每家是否超过4亿元。如果达到这个标准,需要事先申报并通过审查,否则不能收购。
另外,滴滴与Uber中国的合并,引起了公众对网约车价格将上涨的担忧。
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网约车价格上涨不可避免。”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后,市场进一步高度集中,预计未来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对乘客的补贴将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实际上,日前滴滴和Uber都相继涨价。滴滴快车每公里费用由1.5元涨至1.8元,每分钟费用由0.2元涨至0.3元,;Uber每公里费用则由1.5元涨至1.79元,每分钟费用由0.25元涨至0.3元。与此同时,神州专车、易道等网约车平台也皆有一定的价格上扬。
随着滴滴出行的垄断,肯定会有新的出行软件会颠覆传统出行方式,就如当初的360杀毒颠覆所有杀毒软件收费时代,带领我们免费保护电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