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浴血锻炼最终在作战效能上超过德军 苏军在战争中最可敬之处在于经历了1941年至1942年的惨重损失并没有颓败,反而在浴血锻炼中积累了战斗经验,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从人员损失统计也可看出双方大抵达到了相等。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前4个月的防御和后两个半月的反攻中,苏军阵亡、失踪共47.7万人,负伤64万人,造成了德军及其仆从军损失约110万人(德军约80 万人),其中被俘20万人(德军10万人)。由于苏联人口比德国多一倍,德军又处于两线作战,双方相等的损失量使希特勒无法承受,纳粹政权在巨大的消耗战 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打退了德军最后一次战略进攻,自己转入全面反攻,其伤亡量却在整个战争期间最为严重。从7月 至9月,苏军阵亡达68万人,失踪11.5万人,负伤183万人,作战部队在3个月内减员达1/3。同一时期德军死亡24万人,负伤75万人,失踪5万 人。从伤亡比看,此时苏军是德军的2.7倍,显现出刚扭转战局的苏军组织进攻的水平还比较低,采取的多是正面平推并以密集兵力猛冲战术,未能达成合围歼灭 战。此时德军官兵还多是有丰富经验的老骨干,经过对苏战争磨炼,其战斗技能正在高峰期,虽然败退仍基本保持了完整建制,并给苏军以重大杀伤。 进入1944年,苏军对德军连续进行了“10次打击”,铁拳一记比一记沉重。6月下旬至8月底,苏军在白俄罗斯进攻战役中粉碎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全 歼28个师,共毙、伤、俘敌54万人。是役,苏军阵亡、失踪1 8万人,负伤59万人,减员量仍高于德军。8月下旬苏军在罗马尼亚进行的雅西基什尼奥夫进攻战役,一举歼灭德军16个师,击毙15万人,俘虏10万人(随 后罗马尼亚人将其扣留俘获的4万多德军也交给苏军),苏军只阵亡1.3万人,负伤5.3万人,成为总伤亡量大大少于德军的首次战役。 在战败前一年,德国因兵员枯竭实行了“总体动员”,征兵限额已扩展到从16岁至60岁,部队中老少参差且新兵众多,军事素质严重下降。此时苏军征兵年限也 到了下至17岁、上至55岁,不过官兵经验日益丰富,兵力、装备和士气也均处于优势,以机械化兵团突击迂回和各军兵种协同的水平都大为提高。在1944年 秋至1945年初,苏军举行进攻战役时人员的战斗损失大都降到德军之下。 1945年4月中旬,苏军发起了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柏林战役,16天便攻克了法西斯巢穴,以阵亡8.1万人、负伤28万人的代价,击毙德军15万人、俘 虏48万人(内含20万伤兵)。若加上数万被后送的德军伤兵,苏军单纯以战斗伤亡而论仍少于德军,并在很短时间取得卫国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其陆军的作战 威力和战术水平被公认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峰。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动员了2700万人,有1000万人牺牲和失踪,1800万人次负伤,其中500万人残疾退伍。凯歌高奏时苏军只剩1136万人。不过从最高统帅到下层官兵大都已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行家,军事素质超过了此前号称世界陆战头强的日耳曼武士。 经历了对德战争锻炼的苏军移师出兵中国东北时,在与多由新兵组成的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其作战的人员损失率更是大大低于对手。从1945年8月9日开战至8 月18日关东军基本停止抵抗,10天内苏军阵亡1万人,负伤2.5万人,宣称击毙日军8万人。据日本厚生省战后统计,此间关东军死亡为4.6万人,而苏联 公布的击毙数中还包括投降后拘押时的死者。不过以苏日双方的统计对照,仍可看出苏军对日军作战的效能无疑要更高些。 在现代社会,不仅经济建设要讲效益,战争也要讲求效益和指挥艺术,其主要标准也是以尽量小的损耗取得最大战果。从这一要求来衡量,卫国战争初期的苏联显现 出指挥的重大缺陷,特别是只强调总体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对人命和物力损失重视不够,这从更深层次讲又是斯大林时代体制上的弊病造成的。残酷的战争实 践证明,那种不惜高投入、大损失的低效益式的作战,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大国也难以长期承受。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苏军官兵都改变呆板地执行命令、服从瞎指挥的 积弊,斯大林也比较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据朱可夫回忆,柏林战役原定在“五一”节前结束并宣布胜利消息。然而德军的顽抗比预想要强一些,至4月30日仍有部分市区未攻克。朱可夫只好打电话向斯大林报告:“我们还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拿下柏林。” 当时朱可夫以为最高统帅会表示不满,没想到听筒中传来的是平静和蔼的声音:“没什么可着急的。要爱护人,不需要无谓的牺牲。” 残酷战争的幸存者通过无数人的鲜血终于学会了驾驭大规模战争。空前的血战锻炼了苏联的领袖和军民,苏联人民赢得了战争,这也是研究战史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