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夏长赢”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推进经济发展综述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市之要,统筹谋划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进入五年后的八月,嘉陵江畔一片盎然生机。
在嘉陵江塔山湾段的江边,广元娃哈哈用“滚雪球”方式不断发展壮大。近20年间,广元娃哈哈位居该集团52个生产基地综合排名第一,累计实现产值140多亿元。
在嘉陵江支流清江河边,“广元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大客车、中巴车、小汽车于6月15日集体亮相,这6款车代表着中国纯电动汽车研发领先水平,一次充电可续航500公里以上。
春播种,夏长赢。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12.87亿元,同比增长8.1%,分别比全国(6.7%)、全省(7.5%)快1.4个和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川东北地区第1位……
全局思维:经济建设是兴市之要,必须要做优做大广元经济
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滞后是广元最大的基本市情,也是检验历届市委统揽全局发展能力的“试金石”。
面对这一现实,历届市委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一脉相承、谋划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深化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思路。
2013年1月17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举行。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确立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系统谋划实施创新驱动、低碳发展、资源转化、大项目促大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五大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快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奋斗目标。
善谋者谋全局,谋定而后即动。
此后,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市委在相继举行的六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会上,对经济发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决胜脱贫攻坚、谋划“十三五”发展等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延续。
“我们要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继承好发扬好,把教训和不足汲取好,在现有基础上找准着力重点,推动‘十三五’发展。”2016年4月21日,在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暨县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市委书记王菲又系统总结“十二五”时期“五条基本经验”,提出要聚焦项目投资、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经济建设“三大主战场”,推进脱贫攻坚、项目投资、产业发展、创新改革、依法治理、从严治党“六项重点工作”落实见效。
沿着市委既定的经济发展思路,经过5年来的发展,广元先后实现二产超三产、工业超三产,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3.8:39.0:37.2优化调整为2015年的16.5:47.2:36.3。2015年,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605.43亿元,年均增长11.5%,连续跨越3个百亿台阶……
定力担当:项目投资是主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8月5日,由省政府、中国投资协会主办,省旅游发展委、投资促进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在成都召开。
各大媒体又一次聚焦广元,因为广元在大会上,
不仅有昭化古城旅游区、航旅一体化、光合文旅天曌山旅游区投资150亿元的3个项目集中签约,还有12个项目入选大会发布的“8+30+100”优选项目(即8大跨区域重大旅游项目集群,30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和100个精品旅游项目)……
再以今年上半年为时间段来看,面对仍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实,项目投资实现了平稳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0.76亿元,同比增长6.2%。这其中,项目投资到位资金300.52亿元,增长5.6%;全市新开工项目506个(亿元以上项目46个),完成投资116.80亿元,分别增长39.8%和40.4%。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始终坚持把项目投资摆在加快发展主引擎地位,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制度,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重大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重大新型城镇化等五类重大项目建设,稳定和扩大项目投资,促进项目提质增量。
“十二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翻了一番多,年度投资规模均保持在500亿元以上,为建市以来历次五年规划实现的最好水平,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19个,增长141.7%,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58个,增长134.5%,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对投资的增长贡献率为11.9%。这其中,全市工业完成投资867.3亿元,比“十一五”增加572.87亿元,年均增长13.8%,快于全省平均增速6.2个百分点。
路径抉择:增效益促转型,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
2011年以来,市委始终把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柱石,着力“在做大总量中转方式,在扩大增量中调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抓项目、扩增量,调结构、提质量,大力推进园区升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优,壮大“5+2+1”工业产业体系,夯实新型工业主体地位。五年来,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累计1036.44亿元,是“十一五”总量的2.8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6个和2.9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利润总额33.6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8%;工业化率从2010年的32.62%提高到2015年的40.41%,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广元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基本形成“一极多点”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坚持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初具规模。实施商贸流通业“一核两区多点”战略,加快培育“四大商圈”,万达广场、国际商贸城、国贸广场等商贸物流项目建成运营,大通道大物流格局正在形成。大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深入实施电子商务发展“2348”战略和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争创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市。持续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建成剑门蜀道剑门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剑门蜀道、女皇故里”核心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5年新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0个、累计达14个,接待游客1.1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4.87亿元,其中,2015年接待游客32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7.16亿元。
——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式转变为核心,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巩固提升三大传统百亿产业,突出发展五大特色百亿产业,全市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农业增加值年均保持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跑赢GDP。统筹现代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农田水利三大建设,新建现代农业园区47个、面积47.6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累计达79个,核心区面积达到82万亩,辐射面积100余万亩、110余万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5家,五年增长131%,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1万个(户)。建成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2个,认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65.6万亩。青川县成为全国第十个、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累计达22个。“7+3”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