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49|评论: 1

[散文随笔] 吴昌硕和他的铜像 蒂尕字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翻阅曾祖季郁公(张仁芬)留下《杭州风景》残片时,看到他在小泓洞缶亭前留影,的照片旁所著的诗:“缶廬石鼓数章书,神妙独追登石如。铁笔更探秦汉髓,严龛肖像谢鲲居。”还特地注明“孤山,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象龛在小龙泓洞左等字样。”下面谈谈这“缶亭”的位置和内涵。
QQ图片20141224171157.jpg



       位于杭州西泠印社锦带桥后、闲泉上方的石壁之上的缶亭”,是孤山石崖上雕凿的一座石龛。在孤山社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缶亭的奇特在于它是筑龛为亭,谓“亭”而非亭,洞中置放着吴昌硕造像。“缶亭”建筑源于1921年,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非常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成就,在日本为吴昌硕铸就两尊半身铜像。他把其中一尊留在日本供奉,另一尊则被漂洋过海地运到了中国。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塑像与牌位都是祭物,等同于已故之人逝往阴界的生命,切不可为活人摆放,更何况是在自己的家里。此举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大忌。如何回避中华民族的禁忌与来自异国盛情的碰撞呢?吴昌硕在给朝仓文夫的复信中如是说:“沪寓逼仄,无可容其抱膝之所,同人好事者现拟位置于杭之西泠印社石壁之间,上覆以亭。像之趺坐,缶将自泐其铭,更立碑记于侧,以彰盛怀。”就这样,吴昌硕借上海寓所狭小为由,巧妙地把塑像送往杭州的西泠印社陈放。既符合了中国国情,也感谢了来自异国的盛情。语言非常礼貌,不失学者的幽默与谦和。

412722736b48ee1b.jpg



       吴昌硕生前,亦是对缶亭之地偏爱有加。1921年铜像落成后,他数次与友人在此拍照留念。一天清晨,吴昌硕与王个簃下楼出门散步。突然,只听吴昌硕一声惊呼:“啊哟,我今天头里很昏,有点头痛。”王个簃不觉一怔,担心老师的身体,赶忙问他,却见吴昌硕不动声色手指前方缶亭说:“你看看那边有我的铜像,有背黄包的烧香人在烧香,将我当菩萨,我怎么不头痛呢?”只见幽暗的小龙泓洞里亮着蜡烛,微弱的烛光中有老妇人正在合掌跪拜,当铜像为佛像了。王个簃一看恍然大悟,两人一起开怀大笑起来。

       吴昌硕在缶亭前的最后两张照片,是他去世前的两年中拍摄的。一次是在83岁时,吴昌硕坐在缶亭旁;另一次是在他84岁时,这一年春天,上海发生战乱,吴昌硕为避战乱,离开上海,到在浙江余杭塘栖任盐税局局长的长子吴东迈处小住。塘栖离超山不远,在儿子吴东迈、弟子王个簃等陪同下,吴昌硕徘徊在超山十里梅花间。其后,赴杭州西泠,住在西泠印社观乐楼楼上。





201512091641154978c.jpg

      在印社小住的日子里,闲暇时间,昌老喜欢沿着石板路漫步在印社各个景点。在锦带桥边,这位年满84岁的高龄老人,望着铜像,久久伫立。在一旁的弟子王个簃似乎觉察到什么,在先生耳边大声问道:“拍一张照片留念吧?”先生点头同意。这是吴昌硕先生最后一次留影于缶亭,因为这一年冬天,他辞别了人世。

s5700324.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9-1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