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经纬文章》
探究临邛周边古道的形成与年代
(四期连载之二)
凡 丁
关于临邛古城的变迁
要探究临邛城周边的古道,有必要提及临邛古城的变迁。
笔者曾就临邛古城的变迁题目同唐文栋展开过探讨和调查,与之合作的《临邛古城的变迁》一文发表在2013年的《邛崃经纬》第五期期刊上。大致内容是古临邛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三处城池,分别称为:张若城、公孙城、明清城。
张若城 位置在西桥以北的西河道以西,长2里,宽1里,面积为2平方里(秦制,1尺约合23.1cm)的长方形关城。北城墙遗迹在业已成地名的黄泥巴墩;南城墙遗迹在西边河岸对向尖山子邛窑遗址;东城墙遗迹在西河的一段河道中;回龙潭河即为护城河。始筑年代为秦惠文王时期,距今2333年,于西汉末年废弃;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张若所筑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
公孙城 因张若城仅是军事城堡,公孙述欲据守临邛称帝而新筑了一座城池,即史称的“公孙述城”。据《大明一统志》载:“公孙述城在(‘降县附嘉’后的)邛县,即古邛州。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割据蜀郡十二年,临邛归其统治,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公元36)年。
据考,公孙城位置大约以君平广场为中心,上至省汽车64队,下至啤酒厂,包括原三好社和文脉村之部分,以及西河河道之一段,为面积约4平方里(秦制)的方形城池,始筑年代西汉末年,距今1990年。
史载:明·洪武九(1376)年,朱元璋为歼灭欲称帝而据守公孙城的明玉珍,派军队“夷其(公孙城)城堡,(还将当时的邛州)降(州为)县(并)附嘉(州。今乐山)”故又为史称的“临邛废县”。
清·康熙《邛州志》曾明确地指出:“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城)在今城隍庙(清早期的城隍庙在善恶坝)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的地方,说明当时还有土城墙遗迹及古道路口。
明清城 即现代人熟知并居住的原古城墙范围,为面积约8平方里(明制)的椭圆形城池。
公孙城在明·洪武九(1376)年被“夷其城堡,降县附嘉”后,有38年无城可守,到明·永乐十四(1414)年,县官门仲昌方才“率民(以竹木)立栅御敌”,位置在包括今善恶坝与瓮亭公园之一带。
所以,清·康熙《邛州志》载:在此时的“明初城中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的)二瓮,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恰好符合《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嘉定州·文君井》记载:文君井“在(当时的)临邛县南二里,即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指当时从木栅栏的城中心出南门至文君井之间的距离)
67年后的明·成化十七(1481)年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大规模向南向东扩张到原老城区范围。
符合清·康熙《直隶邛州府志》街巷条记载:此时的“文君巷,(在)南正街左,横通文君井至兴贤街。”
明·正德十五(1520)年,州官李廷诏因土城墙“历代培修均用泥土夯填,屡筑屡颓。”故改筑土城墙为石城墙,墙周长1700余丈(约9里7)墙高2丈,加厚6尺。
又据《邛崃县文物志》宋临邛郡公署遗址条目:“明洪武九(1376)年,临邛县公署在(后来的)南街。” 107年后的明·成华十九(1483)年,临邛县升为直隶州后,新建大堂(审理案件的地方)始设在原县府街人民政府处(旧时衙门)。
另外:根据冉庙子主持人叶某亲眼所见的回忆:2004年复建北门城楼时,曾挖掘出城门前御(渔)桥之卷洞石并奠基用品,其纪年为“明壬子”。按:明代第一个“壬子”年为宣德七年,即1432年,距今584年。
城池扩建年代比清·康熙《邛州志》载: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的记载前推了四十九年,推理是此处有城门才会有御(渔)桥。
公孙城废弃后,明代时曾有驻军屯守,因屯守公孙故城区域的军队的长官姓冉,故称冉营坝,此地后成为邛崃冉姓人的发源地。
张若城在
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有一支赴越西郡(今西昌)的官军,途经马湖时获悉越西郡已被南诏国占领,并改越西郡为建昌府,便留在张若城驻防,战时打仗,平时种田,故梁机房以西一片被称为建昌营坝,张若城至明末皆有驻军屯守。(参考《马湖乡志》与《西昌市建制沿革》)
另考:西昌古称邛都,邛都名历经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共300余年。西汉元鼎六(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以邛都为越嶲郡,辖十五县,属益州,郡治邛都。
唐懿宗咸通元(860)年,西昌被南诏政权占领后设建昌府。后
大理国袭其建制……清雍正六(1728)年,裁建昌卫设
宁远府,置
西昌县,“西昌”之名自此始……(见《西昌市建制沿革》)
该文还考证过西河的成因,系明末清初张献忠起义时,邛崃因战乱曾有六十六年无人烟,故有的东河(在桑园古镇以北,向南流经拱辰、前进、固驿地界后入南河)在长达数十年无人修护的情形下缺口,将张若城遗址东侧冲毁后而形成为西河。
据清康熙《邛州志》第3卷乡里条目记载:邛州“惨遭逆贼张献忠屠戮,人民死蓰,仅存遗孑数十人家。”所以东河改道西河究竟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邛州史料无考,以至后来的大多数移民多知西河而鲜知东河。
而“西河的形成,是因出阝江洪水将右岸尖山子山伸出的一条黄泥粘土夹石埂冲断,才使得出阝江水流到石灰包入南河。”(摘引自水利专家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一文)
1935(民国23)年和1947(民国35)年的两场特大洪水使西河缺口后,又将公孙城遗址冲毁成为小西河,而故时的东河却渐废。
以上关于临邛古城的变迁,因涉及下述的几条古道成因和年代,故着重简介,(详见《邛崃经纬》2013年第五期)本调查的思路和推理亦基于古临邛曾有过以上三座城池的历史。
临邛城周边的古道路(按形成年代先后顺序)
第一条:从喻坎往北经:梓桐庵(文昌宫)、龙拱山寺、王庙子、林庙子、谢庙子、陈庵子、双灯庵、桑园、(往西北)高桥、红庙子、川主(祭祀蚕丛)庙、箭道、西禅寺(茶园)、睹佛台、谢家坝、懒板凳、罗汉洞、三坝、出阝江、川溪口、天宫庙、开化寺(双河场)、苦胆岗、横山岗至大川;
从桑园至至大川约42公里。
至大川之后可往北经:铜厂河、硗碛、夹金山、达维、小金、懋功、黑水、芦花、若尔盖,至甘肃后接北方丝绸之路。
另外,可从双河往北经:开化寺(东汉永平十六年始建时名普照寺,在原邛崃光明公社双河场、现为大邑雾山乡)左河坝、龙神堂、宝峰寺、蚂蟥岗、莲金庵、武曲宫、高山庙、木水庵、马家坡、万家镇、文井江镇、鸡冠山、洞洞岩、汶川三江镇、漩口、汶川、茂县、松潘、若尔盖,至甘肃;
或者从桑园往北,经五童庙至新场,然后往西至西禅寺(茶园)合路;
亦可从新场继续往北经:高堂寺、大邑、崇州后往西,经怀远至万家合路;
还可从崇州经:街子、灌口……至成都。
此外又可从桑园往西经:高桥、钉脚寺、寄子院、石坡、水口后选路线;
从双河至汶川三江镇约40公里。
注:初唐以后方设大邑县,历史上,邛崃西北山区和崇庆西北山区接壤。1962年,崇庆“县境火烧营以西二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别被划与宝兴县及汶川县,同时邛崃光明公社(双河)和安顺公社(今三坝)也划给大邑县,此后邛崃与崇州不再接壤。
据民国《崇庆县志》载:“……(崇庆)县西北迤至大坪山,界汶川,属瓦寺土司约三百里,山径深邃,以常人所径行计,已及二百里……”现汶川三江镇政府也宣传是丝绸之路。故从开化寺北上甘粛是直线,且不用翻雪山、过草地。 而红四方面军79团即是从大川经:横山岗、苦胆岗、双河(现大邑雾山乡)北上开化寺、崇庆、汶川以远的。(参见《红四方面军过邛崃图》箭头所示)
以上关于历史上崇庆县属地见杨明春——《罗元黼与民国》、《崇庆县志》
第二条:从喻坎往西北经:梓桐庵(文昌宫)、龙伏寺(龙拱山)、长腰山、石庙子、傅沟、花置寺(小柏树)、王石磐、保胜场、袁龙门子、黑水滩、大唐沟、肖水坝、水口、合江殿、杨纸厂、彭家营、牛心寺、金仙寺、风洞岩、桅杆槽、白石河、冒石子至大川,全程约42公里。
还可从水口经:油榨、毛岗、木梯栳、仰天窝、玉溪河、至芦山;
既可从油榨经:火井、阴喜岩、大胡椒、瓦厂岗、宝珠山、小胡椒、至芦山;
亦可从火井经:何场、沙坝(高何)、高兴、靖口、镇西山、至芦山;
清以后又可从喻坎往南经长庵子(在张若城北城墙内)、梁机房、(往西)弯青杠、鹤林寺、马湖、水口后,任选至芦山或者大川路线。
第三条:从喻坎往西经:川王庙(祭祀李冰)、黄青杠林、凤巢寺(金龟山)、磐陀寺、大柏树、谢磨子、石燕、幽居寺、鹤林寺、葫芦湾、尖山子、马流(湖)、平落、夹关、太和、上里、芦山,全程约60公里。
至芦山之后可往南经:天全、荥金、汉原西,至西昌以远;往西经天全、泸定、康定、进入藏区。
以上仅是从喻坎为起点算起的几条线路,而丝绸之路是由许多支路组成的网络,但西出邛崃的第一站不是芦山县,便是芦山县以北的大川镇,行人商贾可根据所来的方向、当时所在的位置、欲途经之处等因素,选择离目的地最近的路线,无需为遵循一条固定不变的路线而去绕弯路。所以丝绸之路只有心目中的直路,而没有哪一条是远路,也没有哪一条是近路。没有哪一条是主路,也没有哪一条是辅路。
上述三条路线(参见《红四方面军过邛崃图》)中,如果客商欲南下西昌以远,一般选择第三条路线;如果客商欲北上甘肃,则首选第一或第二条路线,也即佛教从北方丝绸之路经甘粛南传至邛崃的线路,并且通过丝绸之路网迅速传播到邛崃以外区域。
按: 双河雾中山又名大光明山,双河1962年前属邛崃光明公社,现属大邑雾山乡天宫庙镇。东汉永平十六(公元61)年,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来双河雾中山创建了大光明山
普照寺(明代更名为开化寺),仅晚于
汉明帝敕令修建的洛阳白马寺六年,雾中山因之成为
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地、亦是中国古代极为著名的一处
佛教圣地。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雾山乡以北的今大邑和崇庆西部山区,以及汶川县南部大片区域有许多汉名的地名和寺庙?为何邛崃西部山区寺庙众多?为何喻坎和桑园周边宫、殿、庵、寺、院密集?小柏树(花置市)周边为何有许多摩崖造像?也不难理解与洛阳白马寺同名的白马寺怎会出现在桑园古镇?亦不难理解旧时龙拱山寺中出现的飞天壁画……
以上三条从喻坎出发的主段,均起始于秦汉时期。
理由:
喻坎的位置在张若城以北,而先秦时期所筑张若城仅是一座军事意义上的关城,城南至石灰包,城西至建昌营坝(青石桥及以上的石河子以东)均属军事禁区。这样的军事禁区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始先后迁入本县五面山之张姓、大桕树之王姓,以及后来的其它姓氏开垦这片土地,其中张、王二姓植根此地至今约300年,并已然成为大姓,张家长房至今已繁衍到第十四代。
就是梁机房地名的形成历史也不过一百余年,据梁机房后人讲,晚清时这儿只有两三户人家,因梁姓人以织布为业驰名而称为梁机房,如今老屋尚在。所以在这一区域内,除紧邻黄泥巴墩(地名,张若城北城墙遗迹)处有一清代所建的长庵子外,别无古庙可寻。
再说西汉时期像卓王孙这样的首富,都只能居住在现在的瓮亭公园一带城郊结合部,并因之形成包括文君井在内的民居群落与工商业区,和以十方堂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枢纽,还在唐代出现天庆观。可想而知,这一带应是当年秦始皇“徙上郡实之”的移民居住区,所以当时史载“卓王孙宅在(张若)城南五里(秦制)”的地方。
还有一个说明张若城是军事重地,而绝不会允许老百姓在此区间活动的推理:假如卓王孙祖上当初被允许居住在张若城内的话,就不会有卓王孙时代的发展空间,因为史载“卓王孙宅基方十里”,是张若城的五倍!而可以“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只有当年秦始皇“徙上郡实之”的移民居住区。
由此不难设想,当初张若所筑临邛城只是一座军事城堡,这座城堡虽然长只有秦制2里、宽1里,约合今制的0.7平方公里,然而却“高五丈,(还)造作(了)下仓,上皆有屋,而(且)置观楼、射栏。”
所以,西汉末年公孙述新筑一座史称的“公孙述城”作为生活区,并在“公孙述城”里称帝12年。
综上所述,从秦汉至明末,在张若城及其护城河(南至石灰包,北至石河子的叶河湾)范围以内没有民居,顺理成章,护城河(回龙潭)之北的喻坎,便在先秦时期自然而然地被选作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城的起点,并因之成为交通枢纽,且枢纽作用一直发挥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第四条:是顺着西河堤,从省汽车64队以北的原文脉村之林凤庵,经:赛凤庵、镇江王爷庙、普照庵、双灯庵至桑园上场口;或者从赛凤庵经通泉殿、白马寺至桑园下场口。
之后可从桑园往北至大邑、崇州……成都。往西北至茶园、天宫庙、大川以远;或者汶川以远。
此条路的形成年代,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
理由:因史称的公孙城筑于西汉晚期,其位置大约在啤酒厂一线以北,省汽车64队一线以南,而公孙城北门外便是林凤庵,从林凤庵附近的戴店子往西有路连接喻坎。
明初新筑临邛城后,林凤庵往西仍然有路连接喻坎,然后可任意选择南、西、北路线出邛崃境;
同时又从林凤庵往东分路,经冉营坝之冉水碾(今冉庙子)、何罄庵(在北仓)、牛王庙(在原食品公司城关屠场)至北城门;
往南还可经龙兴寺(啤酒厂以北)至“路口土城是也”的西北角城墙炮台下,沿城墙根往东至北城门,或者往南至西城门、黄坝、十方堂渡口以远。
虽然明末清初出现了西河,但是清代至民国初,西河上没有渡口,也没有固定的桥梁,仅在枯水期搭有木杈桩的便桥,直到解放初修建西河木桥前,西路和北路行人、客商大多选择从喻坎涉水渡河,经戴店子(在林凤庵以北)至林凤庵的路线。
除此而外,西路的行人可从石灰包渡船,经过黄坝之徐大路(徐姓人捐资铺的石板路,现今火电路)后顺城墙边北行进西城门。
由此可知:林凤庵前路口从明初到解放初,也发挥了交通枢纽的作用。
行文至此,不由联想起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的陆游,在临邛十日游期间,曾经登上过临邛城第三层瞭望楼眺望远景,见到车马客商在道路上连成一线,如蚂蚁队伍一般匆匆行进的场景,并在《登临邛谯楼三重》一诗中加以描述:“……车马细如蚁,纷纷衢道间。……”
作为见证者的陆游,为南宋时期临邛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留下了真实写照。而诗中的瞭望楼——谯楼,应当是在当时的公孙城北城门。
第五条:从明清临邛城北门起,便不断往西偏后接第四条路而成。经牛王庙、何罄菴、罗店子、新丼大宗寺、赛凤庵、镇江王爷庙、清泉殿、白马寺至桑园以远。恰好解释了此条路呈C形,是因为明初临邛城再次东移后,若要去古已有之的桑园,新路线只好去将就老路线而形成。
此条路的形成年代,约在明宣德七(1432)年,理由是此时的北门,有了一道称着御(渔)桥的石桥,其基石纪年为“明壬子”。
此条路至今仍在使用,只是1944年修建桑园机场时经过改、扩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先的路线,而今的成温邛高速公路与此路有交叉和重合。
至于城东南,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川西平原上古时若干江河纵横,湿地遍布,以当时的科技和财力难以在像新津三渡水那样的河床上架桥飞跨,因之向东与外界的连接主要是通过南河水道,而沿南河的宝林、固驿、高埂等场镇旧时有路相通;
向南的陆路则是过十方堂码头后经南河坎老街大通街、蒲江桥、西来至蒲江、丹棱、洪雅、眉山以远;
还有一条就是从大通街经卧龙至名山、雅安(近期蒙顶山出土王隐君墓铭,有“庆元元年”、“雅州名山县”信息。按:庆元是南宋宁宗的年号)以远。因笔者考查的重奌是城西北道路的形成,目的是佐证临邛古镇的变迁,故从略。
上述的几条道路,除成温邛公路邛崃段被使用现代交通工具的人广为认知外,其余几条道路的形成和历史作用,却渐渐淡出了现代大多数邛崃人的视野而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