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会友 古今时尚
古往今来,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传统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茶已成当代一种具有艺术品味的高雅文化,不仅在居家独品佳茗,也不仅对客人来访奉上一杯清香浓茶,更是相约到茶楼雅座品饮。饮茶是增进情谊也好,是洽谈生意亦罢,注重的是一种韵味,营造的是一种心境,追求的是一种情致。纵观现代都市盛行起来的茶楼、茶馆或茶屋,都为市民提供一方宁静的憩园和几缕温馨的氛围,让人赏心悦目。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依序比较,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似乎更趋向于物质范畴。中国是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若追溯和探究旧时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物流、商贸的兴衰历程,茶对民间贸易、民族交往、兴家强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引领、促进或影响作用,更大程度地表现为它积累、丰富和延展、提升了人类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情系洪雅 到过洪雅 登过瓦屋山
如果说川茶在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中国茶叶历史中享有浓墨重彩的突出地位,那么洪雅茶叶就堪称川茶家族中的一枝秀雅奇葩。苏东坡一生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吟咏了许多名山大川的不朽诗篇,他对家乡的山水更是钟爱,包括了对洪雅山水的情怀。可以肯定地讲,苏东坡情系洪雅,到过洪雅,登上过瓦屋山,并且是春天登上的。这在他的名诗《寄黎眉州》中得以记叙。
雅茶 东坡居士牵挂一生的嗜好
雅茶对于东坡居士来说,是牵挂一生的嗜好,无论何种境地之下,苏东坡都是那样的爱茶,以至于,他不仅会品茶、泡茶,更会种茶、采茶。据考证,苏东坡诗词中的“紫笋”就是现在的“雅茶”, 雅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种营养成份。具有解毒、提神、明目、利尿、助消化等功效,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历来深受国人的青睐。难怪古人有“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与“茅斋独坐茶频煮,竹榻斜眠书漫抛”的豪兴了。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酷爱雅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专门有人研究东坡茶文化,而其研究成果早已经带动了许多地方茶产业的发展,遗憾的是,东坡茶文化在眉山的茶产业的运用上却很少。
为了探讨苏东坡以及眉山雅茶文化的关系,如何将东坡茶文化运用到眉山的茶产业之上。近日“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走进眉山,一群雅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一起做了一次有意义的探讨。史载,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将所吟的这首诗寄赠给时任家乡眉州的知州黎錞,这首诗是这样吟诵的: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八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则深情地抒写了因时遭贬谪际遇,只饮“三碗”好茶便肠枯难以承受的悲郁心怀,把采雅茶、焙茶、烹煎、品饮的情景写得维妙维肖,大有清香扑人之感,两诗均形象动人,栩栩如生。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想象出当年苏东坡对家乡的名山之情怀。他在诗中告诉赴任他家乡的朋友,您可以去游历我苏东坡家乡的两座名山,一座瓦屋山,一座峨眉山。在北宋时代,这两座山同属眉州,同是苏东坡的家乡。他在诗中为朋友还指明了去这两座山的最好时节。
去登瓦屋山,可选择春天,即时瓦屋山上的雪尚存,沏一壶“紫笋”赏雪景在瓦屋山更觉美妙。去峨眉山则在春后的夏季雨后,那是一片翠绿,又是另一番风韵。那么,苏东坡是如何来洪雅的?史载,他到洪雅当时乘船是便捷的,当时乘船可从岷江转青衣江,从青衣江上行到达洪雅,苏东坡在他的诗中记载了这事。
想见青衣江畔路 白鱼紫笋不论钱苏轼曾经在洪雅县的青衣江畔拜访过当地的茶农,还曾购买、品茶过当地种出的茶叶,而这让苏东坡在外为官多年依旧挂念不已写下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的诗句,很多人误认为诗中的紫笋是一种笋子,其实不然。紫笋,一种名茶,因其鲜茶芽叶颜色呈微紫色、嫩叶背卷如同笋壳而得名。可以说,苏东坡与眉山茶的故事丰富多彩,更值得被人们挖掘,这样能让眉山的茶更具东坡的神韵。在苏东坡给叔丈的诗中提及到了。这首诗题为《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薄、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这有近80个字的诗名实为一个记载,说我苏东坡的叔丈,当过洪雅主簿等官职。当年当官为人为官处事待人好。如今退休回到家乡,很潇洒快乐,来信求红带。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为此作诗相赠。还请朋友黄庭坚、奏观也赋诗赠之,为这位长辈助兴光华,其中在诗中有:“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不仅如此,苏东坡在另一首《寄蔡子华》诗中仍有“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也提及到了青衣江畔。可见他的心中系挂着这条家乡的河流,记挂着去洪雅在青衣畔的美景美食,而且食用当地的“白鱼、紫笋”美味可口,价钱也超便宜。特别是对叔丈庆源为人为官的由衷赞赏敬重,他的《寄蔡子华》一诗也特别叮嘱给庆源叔丈一阅,足见苏东坡对这位长辈在洪雅主簿任上的褒扬。
作者:头条号 / 眉山事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