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第一次输血,我有点紧张。”蒲婷轻声地对记者说。输血的针头扎在胳膊上有些刺痛,但这位21岁的女孩脸上仍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因为拿不出大学学费,蒲婷险些退学;而此刻,她走进献血屋,无偿捐献出了300毫升全血,开始走上公益路,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帮助她重返校园的好心人。8月23日,记者在顺庆区柳林路爱心献血屋,听蒲婷讲述她的故事。(8月25日《南充晚报》)
感恩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蒲婷的双亲患病,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她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重返校园,知识点燃了五彩缤纷的梦想。 而当蒲婷参与无偿献血走上公益路, 这样的方式回报社会,传播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支撑着平凡心灵守望相助, 透出人性的高贵和光辉,哪怕一声“谢谢”,也是爱的回报。
当别人遭遇危难, 社会大家庭发挥协同作用,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行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无疑将会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提升城市品质注入无穷动力。 虽说奉献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不应只是单边行道,也需要良性的“双向流动”,这样“让爱生爱”,就能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曾几何时,当老人摔倒等突发事件,公众麻木围观的冷漠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共同反省。 为什么要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要认识到,置身于社会大家庭,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做那种施人以爱、赐人以福的人,获得一声表扬或感谢, 都能感受精神愉悦、 温暖人心。尤其当亲人遇到了意外和不幸,同样得到了救助,这样的投桃报李难能可贵。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蒲婷无偿献血不是小事, 闪烁着知恩图报的美德,感恩也是爱的培育。懂得感恩的人越来越多,那么,社会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日益增强。养善于心,懂得感恩,这是一位合格公民应有的素养。 当然,最好的感恩方式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行动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呵护道德、激发良善。 阿成 爱心也需要“反哺”
蒲婷去年因为家境贫寒, 求学路上面临着很多困难,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她重返校园,这让人欣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不忘感恩, 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来回报社会。人们在感动、点赞之余也要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展开来讲,每到升学季,总会有一些贫困学子因为家境不宽裕, 为了筹措不菲的学费、生活费而忧心忡忡,而这个时候, 也总会有一些爱心单位和人士伸出援手、 慷慨解囊, 为贫困学子助一臂之力,帮他们如愿迈进大学门槛。而在得到帮助时,很多贫困学子都表示,会永远铭记这份恩情和爱心,将来要回报社会、传递爱心。可是否都做到了这一点呢?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对于那些爱心人士而言, 或许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回馈, 也不想给贫困学子在无形之中施加压力, 但相信其还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受助学子的学业情况和校园生活。常给恩人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说声感谢,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业情况,这不是什么难事吧?有多少贫困学子坚持做到了呢?而在自己踏上社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又有多少当年的贫困学子还记得回报社会的承诺并付诸行动了呢?倘若爱心都是“有去无回”,恐怕是对爱心人士的一种隐性伤害,这样爱心又能走多远呢?
因此爱心需要“反哺”,希望每个受助者都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某种方式加以回报。就算不能亲自报答爱心人士, 也可以通过向社会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方式,来表达感激之情,进而回报爱心、传递爱心。 朱慧松 2016.08.29《南充晚报》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