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91|评论: 0

[八卦吐槽] 《北京折叠》:未来的穷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

    第一世界的人从一个social的场合到另一个social的场合,交换名片和资源,一刻也不得休息;第二世界的人工作之余,还要把时间用在技能培养和自我提升;第三世界的人在各种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上度过。

    《北京折叠》,刚获得雨果奖,是继去年的《三体》后,又一部获奖中国作品。

    作者是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郝景芳在清华附中读高三的时候,曾拿到过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那年郭敬明也是一等奖。这个名次本来能获得北大中文系免考资格,但她放弃了,还是选择进入清华物理系。

    毕业后她做过IMF兼职经济学家,在国务院研究中心的机构内工作,业余时既写科幻小说,又给自己的书配插画,而且颜值还很高。

   

    郝景芳

    很多人看完第一反应是“并不科幻”,很现实。或者说,现实中的北京故事,比小说更精彩。

    《北京折叠》说了这么个故事:

    22世纪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

    上层500万人口,生活24小时,随后被封入胶囊沉睡。城市折叠,变出另一个空间。

    中层2500万人口,大多是白领,生活16小时。当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又出现一个空间。

    下层5000万人是清洁工和个体户,生活8小时。

    你也许看出来了,这是一套空间和时间的双隔离模式: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共享另外24小时。

    主人公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择校费,铤而走险给人送信,穿越了三个空间。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上层的有夫之妇对中层小白领的玩弄,也被从下层奋斗到上层的好心人出手相救,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返回自己的第三空间。

    整个故事既充满科幻色彩又非常切合现实生活,这当然也得益于郝景芳的独特身份:作为在“第二空间”生活的人,因为种种契机接触了大量社会底层的现状,也有机会见识到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跨度极大的个人经历让她的写作视野更开阔,层次也更丰富。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叙述中,触及了社会分层、阶级固化、教育乱收费、不道德的婚恋观、少数决策者操纵多数人命运等深层次话题。

    小说中有几个段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魔幻现实的北京

    看完小说,很多人开始盘算自己处在哪个空间。当然,能发声的人,多处在第二空间,也就是最近大家讨论最多的“焦虑的中产阶级”。

    物理空间的折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比喻,现实中的北京折叠,各空间之前的墙,是隐性的,在物理空间上,大家并没有隔离开来,形成一种貌似包容、开放的大融合。

    在这种貌似包容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有跨越空间,摆脱现有阶层的可能,所以永远不缺比小说更精彩的北京故事。

    前段时间在北京东三环某豪宅旁边的咖啡馆写稿,旁边是一衣着讲究的中年妇女和一房产中介,在讨论卖房子的事情。

    “我们不是一个阶层的。”中年妇女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

    她大概意思是,目前小区业主委员会矛盾很多,因为小区的房子有两个价位,一边是十二三万每平米,一边“只有八九万一平米”,“贵的”业主希望两个小区之间加一堵墙,隔离开来,“为了孩子”。

    关于“隔离”的话题并不陌生。以这个咖啡馆旁边有三个小区为例,一个是很典型的中式审美的大户型,有一线明星在这里置业,2015年“某当红女明星房产被司机偷偷卖掉”的案子,就发生在这个小区;一个是方方正正的中产小区,业主多是做生意的中年人,和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管理层,以及一些“小明星”;另一个小区,绿化面积大,弧形设计,美式建筑风格,欧美外企管理人士扎堆。

    这片小区南边,还有一个早市农贸批发市场,在北京外迁批发市场、分流人口的大背景下,于三个月前被迁走。一部分摊贩回了老家,一部分还流窜在附近摆摊,和城管打游击战。前两周发现这里的修鞋铺子也都没了。

    流动的“新阶层”想象

    在郝景芳的小说中,三个空间已经完全固化。核心线索,是一位身处第二空间,却爱上第一空间的白富美的男大学生,妄以为能够通过找人送信,实现一场跨越空间的爱情。

    被迁走的小商户,焦虑的中产,努力扎根的毕业生们……现实中的北京,留在这里的年轻人们,还是相信有阶层流动的故事的。比如双创时代的上市神话,宝强离婚故事中的马蓉们。

    马蓉们的故事,毕竟是少数,创业被称为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跨越阶层的唯一通道。

    最近又有一位朋友,也投入到创业大军中。他算是他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清华硕士毕业后,去美国读了商科,曾任某外企中国区副总裁。

    他提到一个词——“新阶层”,他认为,这一波科技创业潮是中产崛起,成为“新阶层”的最好机会。

    北京市方面多次表态,今年年底将实现六城区人口由增转降,除了小商户,很多没有户口以及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也是被“转移”的对象。

    对于中国的大城市人口调控计划,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成功调控人口,人口不要控制,不能控制。

    现实也是一波波年轻人仍在挣扎着、努力着留在北京,一批批毕业生涌向北京。

   

    企业家的旺盛精力

    上层领导者在晚宴结束后,先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处理文件,又和欧洲方面进行视频通话。他们经常忙到凌晨,不是工作就是社交,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一天有24小时。

    借用知乎网友的评论:

    第一世界的人从一个social的场合到另一个social的场合,交换名片和资源,一刻也不得休息;第二世界的人工作之余,还要把时间用在技能培养和自我提升;第三世界的人在各种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上度过,用廉价的食品喂饱自己,又用廉价的社交媒体消耗掉。

    底层劳动力的失业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时代》和《机器危机》两本书同时提出一个观点: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未来机器人必将取代人类,大批失业人口的消费能力下降导致社会整体需求量下降,经济会进入到萧条期。如何解决多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彻底减少这些人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活儿干,比如统统塞到夜里做清洁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一天只有8小时。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每次通货膨胀几乎都传不到底层,印的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结果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

    此外,小说中还潜藏了另一个引人思考的话题:科技进步能否打破阶层固化,弥合贫富差距?很多人相信世界是平的,发达的互联网让人们免费学习世界名校的公开课,用微信或Skype可以和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实时聊天,在社交平台上和各种明星大腕保持互动,所以新科技趋势下阶级鸿沟必然会消除。

    而在《北京折叠》里我们看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京完全可以使用全自动垃圾处理系统,但为了让老刀们生存下去,还是保留了垃圾工的岗位,至少让他们能有口饭吃。这里最大的悲剧是,未来的穷人自始至终没有被社会剥削,而且他们创造不出任何价值,无法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只能统统被“折叠”到晚上,尽量减少对社会的资源消耗。

    所以我们惊讶地发现,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比过去更加无法跨越: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利用各种高效工具把不会的人甩开;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人则活得越来越吃力,不仅过不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反而被时代的车轮越甩越远。在这里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冲突对立,各空间的区分从价值观的差异开始分化,最终形成物理层面的彻底隔绝,这才是对未来社会残酷性的真实投射和隐喻。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