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桐城“六尺巷”想起贪官的那些事儿
六尺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秦巴闲士——不闲
安徽桐城,号称文都,桐城派文化引领中国文坛200多年。影响深远,可谓“一览众山小”。 桐城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 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东端的 石牌坊雕刻着“礼让”, 西边的石牌坊雕刻着“ 懿德流芳”。 “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今年春晚将“六尺巷”火红。初秋之日,我跟风探访,轻车简从,到六尺巷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辉下过往行人有些急促,游人已踏上归程。热闹了一天的六尺巷,此时有些宁静。 望着不宽不窄的六尺巷及“礼让”石刻牌坊,想起了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这也凸显出官方对民众的态度,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六尺巷主人父子宰相,父:张英,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子:张廷玉,康雍乾三朝重臣,也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居官50年。特别是张廷玉,在整顿吏治、惩治贪腐方面颇有建树,在丧子之痛下不惜让出阁揆甚至是被收回配享太庙这一至高荣誉,也要跟朝廷贪墨集团斗争到底。 我们这个时代,那些贪官,何曾有过“礼让”。即使有,也只是沽名钓誉罢了。然而那些贪官却正是凭借表面的“礼让”障眼着上司,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即使政治学习不断,党员培训班不断,到头来,依然“终朝只恨聚无多”,前赴后继不断,飞蛾扑火不断。看来,“礼让”等思想教育行效甚微。 那些贪官无不唱着“礼让”的鸡汤,权力寻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延及子孙,莫不成为新贵或新时期的土豪,撕裂着公平的神经。 其实,那些贪官是知古但不鉴今。因权力不受制约,人类之恶唯利唯已私欲得以膨胀,在“礼让三尺”眩目的外衣下,行腐败之实:老虎成窝,耗子成窜,苍蝇成堆。今时期,反腐大旗高擎,那些贪官惶惶不可终日。但不要忘了,困兽犹斗,反腐还没到穷尽之时。如何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如何反贪反腐,其实,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应该是法制建设。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那些贪官,若能真正读懂六尺巷主人张英挂在自家草堂的这幅自撰对联,也许就能控制自己的私欲,知进退,将权力的心魔关进笼子里。 懿德流芳牌坊 礼让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