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玩天府论坛的,偶尔也会到家乡论坛走一走,所谓玩,就是哪儿高兴往哪儿走。去年在简阳本土的某个论坛,看到巫昌友写的智障人士那篇文章,读了之后颇有些感概,朴实的文字,把农村人的生活真是的展现出来,不光我有感触,连简阳的活化石南华宫老师都感到惊奇,在帖子后面跟帖表示关注,据说,后来简阳电视台的雄州故事栏目还差点去采访故事的主人公。巫昌友的文章不华丽,也没有科班注重的结构,完全是性情中的发挥。成都、简阳、资阳成了他生活的圈子,也是他文字的源泉,笔下的草池、玉成、丹景山、芦葭、三岔、简阳,有血有肉,不颓废,看起来舒服。
我是新民乡的人‘离巫昌友的老家很近,以前去成都必须路过他的家,对他却闻所未闻。网络人,很多的作品都标新立异,把自己营造得很时尚,只有巫昌友的文字一直很土,一直有泥土味道。从九里埂花生,玉成羊肉汤、李宝沟李子、丹景山的传说,巫昌友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简阳在线读他的帖子,麻辣读他的帖子,人民网读他的帖子,资阳大众网读他的帖子,文学网站读他的帖子,总有不同的味道。简阳在线还称他为网络诗人,推荐过他很多乡土的文章。听其他网友讲,巫昌友的人生历程其实比较曲折不平,往往看似波澜不惊,却是有风有浪,有故事。打工时在广东进不了厂,为了躲避查暂住证,爬到楼顶睡觉,看星星,遭受巨大的蚊子叮咬。后来进厂、出厂,身无分文时,还是靠同学方彪的 资助才脱困,巫昌友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至今都还没有机会还方彪的钱啦。
农村头出来的巫昌友性格较为内向,在东莞时,有女生约他看投影,他却吓得跑出去逛马路,错过了一段打工的爱情。这些事迹,在巫昌友的早期文章里多有提及,而对于文字,他总是迷茫的,很有些伤感。巫昌友的文字,最早见诸于《职高生杂志》、《简阳报》、《中学生》,后来的二十余年就绝迹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文字。从农村头出来的年轻人,会有诸多的不顺,想必巫昌友也不能够幸免,所以他笔下的三路车、77路车、九眼桥多了几分是是非非,多了几分冷漠,不管邂逅资阳,邂逅简阳,还是蜗居成都,都看不出巫昌友的大喜大悲,只有一篇叫做《六十年》的文章,读起来意味深长。
从寂寞如刀,到青春不堪百度,巫昌友的视角终于从关注一隅的成都,放到了数百里之外的资阳、简阳。很难相信,下过广东、上过北京的巫昌友竟然没有去过资阳和简阳,以致于在他类似于游记类的文章《简阳年会》里,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兴奋、去感概。
简阳。巫昌友终于来了。资阳,巫昌友终于来了。在网络浪迹一年多,巫昌友终于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网友今晚不加班告诉我,巫昌友最初写的《资阳赞》、《安岳赞》就把他惊呆了,原来高手真的在民间。
关于爱情,一直是网友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这儿索性八卦一下,巫昌友的公开平台几乎没有涉及爱情的,巫昌友难道没有结婚?这样的疑惑一直持续到去年,后来,有知情的网友才透露,原来他也曾经遭受到爱情的打击,所以他的文章里,爱情是一个空白的话题。细读巫昌友的文章,也不难发现,在初中时代他也曾人面桃花过,只是这份看似美好的记忆,以轻描淡写的单相思一笔带过。
如今的巫昌友,已经是几个作家协会的会员,九个网站的版主,两个文学刊物的编委,红网的特约评论员,还是四川省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散文、诗歌、小说、歌词,散见于各大网站和纸媒,其作品被转载数十余万次,先后获奖二十余个,是名副其实的草根作家,他的作品集《青春不堪百度》,正在编撰之中,有望明年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