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期,妈妈们要注意预防啦!
最近天气明显热起来了,又到了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今年4月,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226,430例,死亡16例,发病率占到了丙类传染病的65%。根据历年的发病规律,5-7月会迎来发病高峰。
看到这里,妈妈们是不是都慌起来了。有些妈妈只听过“手足口”这个名字,又听到一些重症的传闻,感觉很吓人,并不了解具体怎么回事。今天这篇很短的科普文,希望能让妈妈们了解和预防这个宝宝的常见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为粪—手—口。其典型表现有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从发病情况看,5岁以下的孩子最多,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疫苗。”疾控专家提醒,“但这不是说该病无法预防。”专家介绍,由于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手—口,所以,看护人员除了要给孩子勤洗手外,也要注意自身卫生。因为,如果家长感染了病毒,自身可能不发病,但会把病毒传播给孩子。
孩子使用的物品也要及时清洗,例如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儿童的玩具、餐具等物品也最好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在饮食上,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为在该病高发季节及时发现,专家建议广大家长,早晚在给儿童洗脸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疱疹,同时注意体温变化。
别把“手足口”初期 误当感冒
疾控专家表示,手足口病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据介绍,手足口病的疱疹特征明显,其疱疹里面的水少,米粒大小,周围有一圈红晕,往往“四不像”,即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一旦确诊是手足口病,该怎么办呢?疾控专家提醒,即使确诊是手足口病,家长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该病绝大部分都是轻症患者,只有极个别的重症患者。而且该病是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的疾病往往是自限性疾病,即能自愈,该病7天左右即可自愈。该病关键是对症治疗和做好家庭护理。首先,确诊是手足口病后,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同时要防止孩子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和食物,彻底处理好孩子的粪尿排泄物。
在家庭护理上,应多喂孩子白开水,避免吃高热卡、高蛋白食物,应清淡饮食,比如稀饭、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最好每天两次清洁孩子口腔,如果出现口腔溃疡,可用双料喉风散涂抹患处。“但是如果孩子自身抵抗力不好,就需要用药物治疗。”专家提醒,若发现孩子异常,应及时复诊。
几个常见问题
Q:得过手足口病就不会再得了吗?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刚才也说了,肠道病毒是一类病毒,有很多品种的病毒。
Q:要不要去看医生?
要的。如果宝宝出现了发热、出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宝宝在短时间内病情加重。
Q: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
有,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手足口病的症状都很轻,跟普通感冒差不多。但是有很小的比例会发展为重症,比如脑膜炎、心肌炎等。重症是无法预防的,一些很危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可能这就是手足口病让人害怕的地方。
早期发现重症并及时送医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在3岁以下,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刚发病的几天里,如果有以下症状:持续不退的高热、精神萎靡或者烦躁、睡眠过程中一惊一跳、呕吐,请不要犹豫,立即带孩子去急诊。如果医生怀疑有脑膜炎,可能要做腰椎穿刺,请不要抗拒,听从医生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