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杨改兰家这样的“隐身贫困者”便很吃亏,是被忽视的老实人
杨改兰的家庭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安静的。对外交往少,老实又沉默。这样的结果是,“好事”很难轮得上这样的人,而“坏事”里,可能他们是首先要做出牺牲的。 不少学者都考察过农村的低保问题。而后发现,谁有低保,谁没有低保,是很玄妙的。 由于收入等标准存在模糊界限,所以,一些跟村干部关系好的人或者在村里有话语权的人便更容易得到低保。当然,吃低保的不能都是关系户,在实际贫困者中,有一些人的低保也不会被落下,因为村庄道德也是不得不重视的。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是不被赡养的困难老人,重病者或者伤残者,如果村庄里连这些人的低保都给吞掉,那么自然容易引发公愤。 比如王辉和崔欣欣的《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合谋”行为研究》一文提及,“低保执行过程中虽然存在异化现象,但是村干部一般还是遵守底线公平的原则将最困难的群体,如残疾、大病、单身老人、失独老人等纳入低保范畴大体上都符合标准。”因此,杨改兰家虽然非常、非常贫困,但是人员健全,加上自己又沉默老实,成为被忽视的“隐身贫困者”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而杨改兰家的情况其实具备普遍性。例如,在扶贫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贫困县和贫困村,从而对那些并不属于贫困聚居区的“贫困散户”产生忽视,这些人当然也属于“隐身贫困者”。再如,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十分沉重而脱贫一时无望者也很多,他们要被救济,也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例如,在中国甘肃网所举办的“问政甘肃”页面上,有一条主题为“康乐县如此贫困的一家人 住在快塌土坯房子 谁管 的留言”,称“在康乐县,上湾乡,麻池村,后沟住着一家三代人,这个家庭是有奶奶,妈妈,孩子,三人组成,奶奶七七多岁,小孩十岁,母亲四十岁,她们家里为一能干体力的只有四十多岁的母亲一人”。然而,他们什么样的帮助都没有得到。处于深度困顿中。这条截止昨天还没有人回复的帖子发布于2014年,提问人还上传了照片以证明真实性。 总之,贫困,人们也都知道,然而,由于身体的健全和言语的沉默,“隐身贫困者”往往非常吃亏,遭遇着“熟视无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