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春风又生

[分享]凉山有那些好吃的东西、好玩的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春风又生在2009-8-31 12:34:00的发言:

查收金币

收到,谢谢!

发表于 2009-9-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甘洛哇。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胡子使者在2009-9-2 9:14:00的发言:

收到,谢谢!

不用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中老虎xd在2009-9-2 9:19:00的发言:
来甘洛哇。

你要办招待???

发表于 2009-9-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油炸洋芋砣砣.

发表于 2009-9-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锅盖凉粉

发表于 2009-9-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油炸排骨

发表于 2009-9-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郎炊饼

发表于 2009-9-5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卷粉

发表于 2009-9-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发来

发表于 2009-9-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龙皮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s007在2009-9-5 22:46:00的发言:
金币发来

不要慌,金币多多的有

发表于 2009-9-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理,古来即有“小成都”美誉,言其小吃美食之精美多样,生活之悠闲舒雅适宜人居、今天在这里抛砖引玉,尽我所知搜索一下会理城乡的美食名吃,为广大饕餮之徒提供一份美食地图,也为喜爱船城美食的外地朋友做一个介绍,

早餐篇


    会理最多最普遍早餐的还是羊肉米粉,这也是会理最脍炙人口的特色小吃,羊肉馆遍布县城大街小巷,以邮政街和东街上的几家生意较好,要吃正宗的膳羊肉和全锅汤还得到城外五里牌和新桥的羊肉馆子,既然跑了那么远,不切碗羊肉杂碎再喝二两早酒就划不来了。一般是点个铜火锅,带皮肉软糯香润,羊脚拐筋道耐嚼,腰窝肉细嫩化渣,羊头肉快大皮薄,羊眼睛软绵汁鲜,羊肚条脆嫩爽口,羊肠子满口油香。吩咐现场点杀,细细切来,就一碗雪白滚烫的浓汤,那滋味,直鲜透你的五脏六腑里去。

鸡火丝饵快是会理的另一招牌名小吃,以东街幼儿园门口的那家老店和西街钟鼓楼旁和城南新市场旁边的重逢鸡火丝,以及东关嚼盈鸡火丝最为有名。会理的另一种名小吃抓酥包子以西街黄包子和西关王包子较好,另外王包子家的杂酱粗米粉和汆肉饵块是一绝。熨斗耙还可以加入嫩玉米、青豆米烙制,但不会开店,属于游动摊贩,个人觉得新华书店旁的一家比较好,油茶稀豆粉北关卫生局对面的那家味道不摆。

东街上有几家砂锅店,推荐元天街两旁的原汤味砂锅和三味三鲜砂锅。排骨和肥肠面除东街多能多排骨店外,推荐顺城路民贸大楼对面的兴源小吃,和地税局门外的那家肥肠粉店,兴源家的干拌面不错,洗澡泡菜更巴适,他家旁边胖姐食店的小笼包、鸡汤和鸡枞蒸饺很好,附近胜利巷内还藏着一家刀削面馆,品种还比较多哦。

另外还有遍街叫卖的黄糕、苞谷耙、玉米窝头、糍粑、油条豆浆、炸糕花卷、荞耙等等,会理人的早餐真是丰富多样。

中餐篇

会理食品,素宗川味,与毗邻云南口味迥异。重在选料配菜,色调鲜明,用炒、煎、干烧、熏、泡、爆等方法为主,讲究色、香、味、形,以味多、广、厚自成一系而著称,注重“七味” (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 (干烧、酸、麻、辣、鱼香、煸、怪味、椒麻、红油)。

会理的中餐馆较多,档次较高的有石榴园、望帝酒楼和蜀府家宴、华龙酒店、交通饭店等,会理名声在外的苍蝇馆子—邮政街小俊饭店生意爆好,掘到第一桶金后正在修建自己的大楼,期待着有所突破。生意很好的生活服务部在价位和品种数量上还是有优势。

新建的东关东路一代形成了一个家常菜馆地带,绵延至建设路教育小区。这些苍蝇馆子厨房、大堂不分,一般不设雅座或仅以屏风相隔,主营家常小炒,蒸菜炖品,因其方便实惠而大受欢迎,生意基本都兴隆。靠近长途车站的刘建家常菜馆是最先开业者之一,推荐他家的白油鸡片,葱白炒肉,小肠野菜汤。还有西运司驾校旁边那家的黄闷鸡,草墩饭店的肠排、生煎鱼。炒鸡脚筋,还有向阳红的茄合子,鱼香茄子比较有特色。其余规模较小的家常菜馆也各有其拿手好菜,如会太路上的廖鸽子,黄闷乳鸽和卤鸽子是一绝,南门桥小桥饭庄的凉拌圈圈肉和油炸排骨很有名气,胜利巷苞谷饭店的凉拌树花和炒糖梨花、蘑菇炒肉味道一流,建设路盐业公司旁边的那家盐边菜馆的小抄肉、盐边老腊肉很有特点,过境公路上羊当家的葱爆羊肉,泡椒羊肉和烂刀羊肉很地道,东街菜市场上边的那家回民牛肉馆的红烧牛肉、烂刀牛肉,和西街民宗局对面回民牛肉馆的泡椒牛肚,清炖牛肉也很霸道,吐血推荐北关十字街口的王家豆花饭,永远是那几样简单的菜:豆花,血旺,肥肠,猪头肉,拌豆芽,这些廉价的大众饮食却吸引了很多的淑女绅士,和贩夫走卒们一起拥挤在狭窄的店堂里狼吞虎咽。
  

火锅篇

白味火锅比较对会理人口味,主要以汤鲜味美取胜,从传统的铜制土火锅,到现在的砂锅煲一直长盛不衰。铜火锅以建设路好地道,美食家,和锦华园等几家山庄的味道为佳,比较出名的还有老牌汪麻鸡、老五猴头竹荪鸡、鸽袋鸡、口袋鸡、巴渝老鸭汤、云南昭通阳天麻火腿鸡等,还有专营野生菌的山珍煲,老北京板鸭的牛肉三巴汤,基本上集中在建设路和滨河路一带,干锅有香辣虾,天府百味庄的牛蛙和鳝鱼干锅,很怀念原来东关东路的酸辣童子鸡和黄焖芋儿鸡,龙源酒楼的童子鸡也很不错。

夜宵篇

比较著名的夜宵店有建设路的常二哥海鲜,炒龙虾、炒螃蟹和炭火烤鱼是一绝。附近的双流老妈兔头的鸭颈不错,首府路红绿灯口的北方水饺主要供应宵夜,水饺、卤菜安逸得扳,北街百司超市旁边的薄片、卤菜和泡鸡脚还是残留了当年大礼堂甘记小吃的一些风采和记忆。

提到会理的夜宵不能不说到筒子骨,汤腻髓浓,骨酥肉松,蒸汽辉腾,氤氲晶润,银钩铁画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圆玉润齿白唇红的膏荑风韵。会理人首创的这种滋补食品在外地人的眼里成为会理夜宵的典型代表,首府路新华书店对面深巷内的那家很不错,特别推荐她家的三鲜饵块,钟鼓楼附近的那几家筒筒骨店生意也很火爆,主要以筒骨、蹄花、卤菜为主。

还有那抹上油煎豆瓣的烤饵块,酸辣无双的泡萝卜,炭火小铜锅煨出来的三糖荷包蛋、醪糟小汤圆,咬一口满嘴漫油的烤羊油花,炸得焦黄酥脆的臭豆腐,子母灰炕出来的烧洋芋、烤苞谷,还有调加了玫瑰糖、酸角汁和醪糟浮沫的冰粉......啧啧啧,我都等不及天黑了!

 

农家菜和其它

农家菜讲究的是新鲜地道,自产自用。会理最原生态最乡村风格的几款菜是:五花曝腌肉,香拐炖茴香,酸汤四季豆,现推的嫩豆花,新鲜苞谷饭,还有豆苗耙,柿花窝头,白饭邙头等点心。记忆深刻的是小黑箐白沙村的新鲜火腿、凉拌树花,还有用高山园根萝卜腌制的酸菜汤,和黎溪踩缸菜发酵沤酸的味道不同,有一股清甜香气。特别难忘的是农村杀年猪时的杀猪饭,那滋味就是一个字:香!没有大饭店大厨师的烹调妙手,只有农家风味的朴实与真诚:自家的蒜苗自家的五花肉,炒的熬锅肉那直叫人口水淌!猪脚猪膀大排骨,大块萝卜大碗上!猪心猪肝猪头肉,拼盘连锅满桌放。农家老盐菜煮血旺汤,还有我最爱的洋丝瓜红烧心肺大肠,真的没有哪个饭店能做出这样的味道。再添上一碗自家种的清水煮棒菜,真的会无限膨胀你已经旺盛的食欲。

说不完道不尽,还有那些从五月吃到十月的野生菌:头水的山蘑菇、见水青、清堂菇、大脚菇、鸡油菌、黄香棒、松茸、荞耙菌、鸡枞、一群羊、野木耳......

彝族风味的烤小猪、砣砣肉、烤全羊、肝生、荞耙、风肚、辣子鸡、踩缸菜......

还有那些有关童年的记忆:凉粉、卷粉、冰粉、薄片、春卷、泡梨、面花、汪麻鸡、柿花粑、软炕粑、小糍粑.......


引用史志上关于会理饮食的一些资料:
会理的家常食品

会理食品加工器皿是以铜、铁为主,几乎每户人家都离不开铜、铁原料的制品(铜锅、铜炖缸、铜炖钵、铜罐、铜吊锅、大铁锅、小炒锅等)另外还普遍使用衫木甑、木甑作为蒸饭器皿,还有衫木片蒸笼,也有用铜锅、铜罐煮饭的。盛食品用品一般用本地烧制的白瓷或土陶碗、钵等,置办筵席讲究用江西产瓷器,最少得用本地产白瓷器皿,因此有出租碗行业,城区就多达五六户,每遇喜庆、婚丧筵台多时,可以租到两百多桌器皿碗、铜缸钵、钢酒器等)也还可以租借到桌椅板凳,由此可以看出极盛景象。

会理的家常食品品种繁多,根据季节、产品的不同而有变化,也与各户的经济情况而有别,但是大同小异都不外这些食品的制作方式。
(1)汆饭 城乡群众都喜用鸡蛋、酸菜、肉末、鲜蔬菜(包括野菜)汆汤加入米饭食用,这是处理上顿剩余冷饭的最好方法。特点是:热、有汤有菜。
(2)菜饭 菜饭品种多主要有:
(一)青、白菜焖饭 用青、白菜加入白油用半熟大米或糯米,置菜于底层上覆米粒以文火焖熟食用,和东南各省的菜饭有相似之处。特点是:油、香、热、粮菜共食。
(二)马铃薯、四季豆焖饭 选用马铃薯和新鲜四季豆,以白油或生腊肉炼熟加水覆盖半生米饭,文火烘焖,起锅前必须加花椒末、盐再搅转就可食用。特点是:油、香、味浓。
(三)青豆焖饭 春季碗、胡豆上市时,选豆米(胡豆包括留有白壳和全青豆两种),先以生火腿或腊肉放锅内炼熟炼香后,面上覆以半生米饭,加少量水,用文火烘焖而成。要求达到肉、饭不糊,颗粒油光、喷香、热和的特点。
(四)酸菜饵快 会理食用饵快,民国前期多用糖水煮加捞糟(包括市场小吃),居家食用咸味饵快,多用酸菜(咸青菜、盐白菜)肉片同时下锅氽制。这和云南的氽肉饵快一个样式,达到汤清、味鲜的特点。
(五)青豆米粑 春季用青胡豆米先煮加入红糖水,渍透使与糯米面混合:揉搅捏成筒状:再以刀均匀切片(每片内部含有豆米),然后用锅加油炸、烙而成。也有用椿尖(香椿)拌后已煮熟青豆米、揉拌成全咸味的筒状(要加入花椒)切片,炸、烙而成(青豌豆亦如然)。要求耙面不糊、金黄色、香、软和。
(六)黄花粑 春天开遍各处的清明菜嫩花蕊,经过手揉细后,加入糯米面和糖水,揉成筒状切片烙制而成。本品特点是清香扑鼻。
(七)柿花粑 秋冬季节,选扒柿子(俗称柿花)剥皮、揉稀加入包谷面或糯米面、做成窝窝头(中间凹、帽形)蒸熟食用,也可做成饼烙食。本品特点是不加糖而取柿糖汁味、能果腹。
(八)汤园 是居家常见食品,以糯米面为原料,用豆沙、花生、芝麻末加拌猪油或鸡油白糖搅拌为馅心,然捏、包入面内,揉匀,放水中煮,汤园熟时必上漂就可食用。汤园又有造型大、小之分,大汤园俗“大元宝”农村多做成每碗仅装四个的大型汤园,城市居民多做小型(每碗装6—8个)。另外还有不包馅的实心汤园大的煮熟后,放入盛有黄豆面的盆内打滚,均匀后装碗内加糖食用(即俗称“牛打捻”)。小的加捞糟称为“小汤园”。
(九)欢喜团 汤团原料,做法一样,只要求面料不过浠,用蒸的方法制成。
(十)饺子 用大米面粉为原料,揉和后包心蒸熟而成。
(十一)干米糕 用大米或糯米面粉,逐渐拌水,搅揉均匀,不浠不干成细颗粒状放甑内洒少许水,加红糖细粒洒面上,又再加米面一层,同样洒水加糖面,(可加至4?d5层)顶层洒蜜饯颗粒及糖蒸熟而成。要求糕不散、软和。
(十二)面汤(面块) 四季都可食用,有甜水、混菜煮两种。甜水面块多切半块状,要配好调料(酸、麻、辣)、要求面块筋丝好、味道浓。混菜煮的就根据材料而有很大区别。一般只混?d?d样鲜莱同煮,少数讲究的多选在夏、秋季节有瓜、豆、鸡宗苗上市时,加入火腿、鲜肉做汤,揉面必须用力及重复多次,切成条块状,拉面入锅,要做到大锅面块,筋丝好、不浓汤、鲜甜可口。
(十三)米凉粉 用大米浸泡磨成浆汁放锅内煮熟成糊状,加入清石灰水搅匀置入碗内即成。可食甜、咸两种口味。甜的要选较嫩的加糖稀(俗称凉糕),咸味的要求有筋力不沾牙。
(十四)包谷粑 鲜包谷粒经过磨浆,发酵成清浆糊状,烙吃还可放鸡蛋调匀烘烙;蒸吃用包谷嫩叶摊浆蒸熟而成。特点是有浓郁的包谷清香、不沾牙、不沾叶。另外也有用同样方法以荞麦高梁等原料制成糕的。
(十五)软炕粑(锅摊儿)  用麦面粉调浆加入糖(甜味)加韭菜节、葱节盐(咸味),放少许油抹匀锅面,向周围徐徐放入成为锅圈状,以微火烘成。这是居家解决饥饿的最方便食品。
(十六)洋芋糍粑 先煮熟洋芋,撕去皮压成糊状,再加面粉或糯米粉揉拌,再加花椒、盐调料,做成饼状,用油炸或烙而成,要求做到粑发泡、磁性大、麻而香。
(十七)粥 会理居家亦多煮粥。原料不同而多品种,大米粥、糯米粥、包谷粥、红苕粥等。糯米粥有加入百合、皂角米、银耳、燕窝等,品种繁多,要.求清稠适度,无生米粒。每年腊月各户必煮的“腊八粥”,是集大米、豆浆,腊肉丁、青、白菜、红、白萝卜等八种以上原料共同煮出,与西北各省相似,应是北方的习俗传入。
(十八)重阳糕 于九月重阳节期间蒸制的糕饼。是以发酵面团做成有洗沙包心、扁园体,锁边的糕。面加糖稀及黄豆面,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十九)端午煮药根 每年五月端午节除食用其他物品外,每户有煮药根的习惯。原料须有腊肉骨、鲜猪肉蹄等煨汤加入本地产多种药材共煮(牛蒡根、兰花根、沙参等),确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发表于 2009-9-7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会理真正的当家招牌小吃,还要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粉。许多会理人对家乡最直接的思念,就体现在浮现于游子梦中那碗滚烫鲜辣的羊肉米粉里。记得在外求学的时候,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匆匆上街,美美地吃上一大碗羊肉粉。曾经在西昌、德昌,会东,在凉山的很多县上看见众多羊肉馆的招牌,或真或假的会理人在惨淡经营着,味道或多或少有些走样,但全都大书“正宗会理黑山羊”字样,心中不由得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

      会理的羊肉出名,所用米粉也特别。比昆明的米线要粗,比成都西昌等地常见的水发细粉更是粗犷豪迈许多。有人嫌它稍稍糙硬厚实,不太容易进味道,但羊肉粉非得要用这种粗粉烫来才别有风味。肉肥粉粗,汤宽料足,洁白如玉,柔中带刚。少了些许繁华都市婉约细腻的小资情调,更多了几分山野古城大气粗犷的执著与热情。有一种原始和野性的独特美感,带几丝川滇交融兼收并蓄的大度气质。

清晨走进羊肉馆,赶时间吃米粉的人最多,只有周末或节假日才有闲暇坐下来慢慢地喝酒吃肉——更多的是三两结伴的人们,连声催促老板快快将粉烫来-----碗是大海碗,粉是特粗粉,很少见吧,豪爽的会理人大马金刀地往矮几旁一坐,满耳是相识满天下的招呼声,抢座位,争买单,一通忙乱之后,一碗碗滚烫的羊肉粉终于端上了桌:清汤白肉,蒸汽氤氲,肉香汤鲜充分着刺激人们的食欲。放佐料完全是自助式的,简单到了极致:海椒花椒,豆瓣味精,葱葱芫荽,尽着你的口味使劲放吧,直把一池春水染得殷红,直染得你挥汗如雨,面如关公。无论绅士淑女,不管稚雏皓叟,全没了平日里的斯文讲究,温良俭恭让,人人埋头摇箸,个个涕泪唏嘘,奋臂出袖,风卷残云。。。。。。要的就是这个气氛!把所有的阴冷潮湿全部蒸发殆尽,让一身的风湿痨伤消失得无影无踪。出得门来,清气上生,浊气下降------好一个艳阳高照的新天地!

会理羊肉

曾经走南闯北,品尝过不少地方名小吃,当时或许朵颐大快,颊齿生香,过后却觉得大同小异,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惟有会理的羊肉,永远令人朝思暮想,魂牵梦绕。

会理盛产黑山羊,是有名的优良品种,纯粹的野外放牧的绿色食品。无膻味,肉质也特别的细嫩鲜美。据《本草纲木》记述,黑山羊有富于滋补的作用,具有滋阴补阳、强精、益气力、补虚强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和美容等神奇药效。据县志记载,以会理黑山羊为主要原料的烫皮羊火锅、已具有300年以上的传统历史。彝族同胞以全羊入锅炖汤为待客的最高礼仪,汉族农村里请客摆席,也常用全锅羊肉炖萝卜来作为待客佳肴。至今,会理人还把阴历七月半和冬至吃羊肉作为传统风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馆是会理的一大特色,一样的大锅清汤肉香沸腾,一样的生意火爆门庭若市,相信外地人此印象是非常之深刻的。

羊肉馆子几乎全是一样的格局,粗鄙简陋不事修饰,烟熏火燎中积淀着厚重的地方风味。门前一口大锅,店内三五矮桌,锅里热气腾腾地翻滚着成块的羊肉,当垆的掌灶师傅在羊汤蒸腾之中泰然自若,随手捞起早已炖得软杷的连皮羊肉,当案挥刀,游刃有余,现剔现切,丰俭由人。但见刀光霍霍,翻飞如风,谈笑间多半只肥羊分崩离析灰飞烟灭,颇具几分庖丁的气韵。带皮肉软糯香润,羊脚拐筋道耐嚼,腰窝肉细嫩化渣、、、、、、特别是全挂的羊下水那才叫香!悠闲的人们坐下来,大声吆喝案上切一碗羊杂-----多来些肚头肥肠,有羊舌羊眼睛更好!没听说过吗,好吃不过三件宝;牛肝马肺羊肠子。吃羊肉,讲究的是吃头蹄下水,从羊头至羊尾,仿佛吃一只全羊。羊头肉快大皮薄,羊眼睛软绵汁鲜,羊肚条脆嫩爽口,羊肠子满口油香。吩咐现场点杀,细细切来,就一碗雪白滚烫的浓汤,那滋味,直鲜透你的五脏六腑里去。

意犹未尽者,再叫老板娘到门口的肉架上割一块鲜红的里脊肉,片得细细的,挂上淀粉,滚汤一烫,点缀些香芹薄荷,异香扑鼻,入口便化,如此美食如此景,,令人豪兴大发,非得喝上两杯不可。

邀约二三好友,斟一杯会理的梅子酒,在喧嚣的店堂凭望着小街边迷蒙的细雨,玛瑙一般的酒红辉映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满耳不绝的是高声大嗓的土语乡潭,杯觞交错之间,恍然有一番浮生若梦的感慨。云舒云卷,花开花落,鼓楼城墙残垣仍旧,晨钟暮鼓已随苔深草浓。而江湖还是那个江湖,羊肉依然不变的也还是那般滋味。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李飞刀在2009-9-7 14:38:00的发言:
 

会理真正的当家招牌小吃,还要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粉。许多会理人对家乡最直接的思念,就体现在浮现于游子梦中那碗滚烫鲜辣的羊肉米粉里。记得在外求学的时候,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匆匆上街,美美地吃上一大碗羊肉粉。曾经在西昌、德昌,会东,在凉山的很多县上看见众多羊肉馆的招牌,或真或假的会理人在惨淡经营着,味道或多或少有些走样,但全都大书“正宗会理黑山羊”字样,心中不由得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

      会理的羊肉出名,所用米粉也特别。比昆明的米线要粗,比成都西昌等地常见的水发细粉更是粗犷豪迈许多。有人嫌它稍稍糙硬厚实,不太容易进味道,但羊肉粉非得要用这种粗粉烫来才别有风味。肉肥粉粗,汤宽料足,洁白如玉,柔中带刚。少了些许繁华都市婉约细腻的小资情调,更多了几分山野古城大气粗犷的执著与热情。有一种原始和野性的独特美感,带几丝川滇交融兼收并蓄的大度气质。

清晨走进羊肉馆,赶时间吃米粉的人最多,只有周末或节假日才有闲暇坐下来慢慢地喝酒吃肉——更多的是三两结伴的人们,连声催促老板快快将粉烫来-----碗是大海碗,粉是特粗粉,很少见吧,豪爽的会理人大马金刀地往矮几旁一坐,满耳是相识满天下的招呼声,抢座位,争买单,一通忙乱之后,一碗碗滚烫的羊肉粉终于端上了桌:清汤白肉,蒸汽氤氲,肉香汤鲜充分着刺激人们的食欲。放佐料完全是自助式的,简单到了极致:海椒花椒,豆瓣味精,葱葱芫荽,尽着你的口味使劲放吧,直把一池春水染得殷红,直染得你挥汗如雨,面如关公。无论绅士淑女,不管稚雏皓叟,全没了平日里的斯文讲究,温良俭恭让,人人埋头摇箸,个个涕泪唏嘘,奋臂出袖,风卷残云。。。。。。要的就是这个气氛!把所有的阴冷潮湿全部蒸发殆尽,让一身的风湿痨伤消失得无影无踪。出得门来,清气上生,浊气下降------好一个艳阳高照的新天地!

会理羊肉

曾经走南闯北,品尝过不少地方名小吃,当时或许朵颐大快,颊齿生香,过后却觉得大同小异,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惟有会理的羊肉,永远令人朝思暮想,魂牵梦绕。

会理盛产黑山羊,是有名的优良品种,纯粹的野外放牧的绿色食品。无膻味,肉质也特别的细嫩鲜美。据《本草纲木》记述,黑山羊有富于滋补的作用,具有滋阴补阳、强精、益气力、补虚强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和美容等神奇药效。据县志记载,以会理黑山羊为主要原料的烫皮羊火锅、已具有300年以上的传统历史。彝族同胞以全羊入锅炖汤为待客的最高礼仪,汉族农村里请客摆席,也常用全锅羊肉炖萝卜来作为待客佳肴。至今,会理人还把阴历七月半和冬至吃羊肉作为传统风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馆是会理的一大特色,一样的大锅清汤肉香沸腾,一样的生意火爆门庭若市,相信外地人此印象是非常之深刻的。

羊肉馆子几乎全是一样的格局,粗鄙简陋不事修饰,烟熏火燎中积淀着厚重的地方风味。门前一口大锅,店内三五矮桌,锅里热气腾腾地翻滚着成块的羊肉,当垆的掌灶师傅在羊汤蒸腾之中泰然自若,随手捞起早已炖得软杷的连皮羊肉,当案挥刀,游刃有余,现剔现切,丰俭由人。但见刀光霍霍,翻飞如风,谈笑间多半只肥羊分崩离析灰飞烟灭,颇具几分庖丁的气韵。带皮肉软糯香润,羊脚拐筋道耐嚼,腰窝肉细嫩化渣、、、、、、特别是全挂的羊下水那才叫香!悠闲的人们坐下来,大声吆喝案上切一碗羊杂-----多来些肚头肥肠,有羊舌羊眼睛更好!没听说过吗,好吃不过三件宝;牛肝马肺羊肠子。吃羊肉,讲究的是吃头蹄下水,从羊头至羊尾,仿佛吃一只全羊。羊头肉快大皮薄,羊眼睛软绵汁鲜,羊肚条脆嫩爽口,羊肠子满口油香。吩咐现场点杀,细细切来,就一碗雪白滚烫的浓汤,那滋味,直鲜透你的五脏六腑里去。

意犹未尽者,再叫老板娘到门口的肉架上割一块鲜红的里脊肉,片得细细的,挂上淀粉,滚汤一烫,点缀些香芹薄荷,异香扑鼻,入口便化,如此美食如此景,,令人豪兴大发,非得喝上两杯不可。

邀约二三好友,斟一杯会理的梅子酒,在喧嚣的店堂凭望着小街边迷蒙的细雨,玛瑙一般的酒红辉映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满耳不绝的是高声大嗓的土语乡潭,杯觞交错之间,恍然有一番浮生若梦的感慨。云舒云卷,花开花落,鼓楼城墙残垣仍旧,晨钟暮鼓已随苔深草浓。而江湖还是那个江湖,羊肉依然不变的也还是那般滋味。

好贴!老李飞刀出手不凡,送5个金币。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李飞刀在2009-9-7 14:36:00的发言:
 

会理,古来即有“小成都”美誉,言其小吃美食之精美多样,生活之悠闲舒雅适宜人居、今天在这里抛砖引玉,尽我所知搜索一下会理城乡的美食名吃,为广大饕餮之徒提供一份美食地图,也为喜爱船城美食的外地朋友做一个介绍,

早餐篇


    会理最多最普遍早餐的还是羊肉米粉,这也是会理最脍炙人口的特色小吃,羊肉馆遍布县城大街小巷,以邮政街和东街上的几家生意较好,要吃正宗的膳羊肉和全锅汤还得到城外五里牌和新桥的羊肉馆子,既然跑了那么远,不切碗羊肉杂碎再喝二两早酒就划不来了。一般是点个铜火锅,带皮肉软糯香润,羊脚拐筋道耐嚼,腰窝肉细嫩化渣,羊头肉快大皮薄,羊眼睛软绵汁鲜,羊肚条脆嫩爽口,羊肠子满口油香。吩咐现场点杀,细细切来,就一碗雪白滚烫的浓汤,那滋味,直鲜透你的五脏六腑里去。

鸡火丝饵快是会理的另一招牌名小吃,以东街幼儿园门口的那家老店和西街钟鼓楼旁和城南新市场旁边的重逢鸡火丝,以及东关嚼盈鸡火丝最为有名。会理的另一种名小吃抓酥包子以西街黄包子和西关王包子较好,另外王包子家的杂酱粗米粉和汆肉饵块是一绝。熨斗耙还可以加入嫩玉米、青豆米烙制,但不会开店,属于游动摊贩,个人觉得新华书店旁的一家比较好,油茶稀豆粉北关卫生局对面的那家味道不摆。

东街上有几家砂锅店,推荐元天街两旁的原汤味砂锅和三味三鲜砂锅。排骨和肥肠面除东街多能多排骨店外,推荐顺城路民贸大楼对面的兴源小吃,和地税局门外的那家肥肠粉店,兴源家的干拌面不错,洗澡泡菜更巴适,他家旁边胖姐食店的小笼包、鸡汤和鸡枞蒸饺很好,附近胜利巷内还藏着一家刀削面馆,品种还比较多哦。

另外还有遍街叫卖的黄糕、苞谷耙、玉米窝头、糍粑、油条豆浆、炸糕花卷、荞耙等等,会理人的早餐真是丰富多样。

中餐篇

会理食品,素宗川味,与毗邻云南口味迥异。重在选料配菜,色调鲜明,用炒、煎、干烧、熏、泡、爆等方法为主,讲究色、香、味、形,以味多、广、厚自成一系而著称,注重“七味” (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 (干烧、酸、麻、辣、鱼香、煸、怪味、椒麻、红油)。

会理的中餐馆较多,档次较高的有石榴园、望帝酒楼和蜀府家宴、华龙酒店、交通饭店等,会理名声在外的苍蝇馆子—邮政街小俊饭店生意爆好,掘到第一桶金后正在修建自己的大楼,期待着有所突破。生意很好的生活服务部在价位和品种数量上还是有优势。

新建的东关东路一代形成了一个家常菜馆地带,绵延至建设路教育小区。这些苍蝇馆子厨房、大堂不分,一般不设雅座或仅以屏风相隔,主营家常小炒,蒸菜炖品,因其方便实惠而大受欢迎,生意基本都兴隆。靠近长途车站的刘建家常菜馆是最先开业者之一,推荐他家的白油鸡片,葱白炒肉,小肠野菜汤。还有西运司驾校旁边那家的黄闷鸡,草墩饭店的肠排、生煎鱼。炒鸡脚筋,还有向阳红的茄合子,鱼香茄子比较有特色。其余规模较小的家常菜馆也各有其拿手好菜,如会太路上的廖鸽子,黄闷乳鸽和卤鸽子是一绝,南门桥小桥饭庄的凉拌圈圈肉和油炸排骨很有名气,胜利巷苞谷饭店的凉拌树花和炒糖梨花、蘑菇炒肉味道一流,建设路盐业公司旁边的那家盐边菜馆的小抄肉、盐边老腊肉很有特点,过境公路上羊当家的葱爆羊肉,泡椒羊肉和烂刀羊肉很地道,东街菜市场上边的那家回民牛肉馆的红烧牛肉、烂刀牛肉,和西街民宗局对面回民牛肉馆的泡椒牛肚,清炖牛肉也很霸道,吐血推荐北关十字街口的王家豆花饭,永远是那几样简单的菜:豆花,血旺,肥肠,猪头肉,拌豆芽,这些廉价的大众饮食却吸引了很多的淑女绅士,和贩夫走卒们一起拥挤在狭窄的店堂里狼吞虎咽。
  

火锅篇

白味火锅比较对会理人口味,主要以汤鲜味美取胜,从传统的铜制土火锅,到现在的砂锅煲一直长盛不衰。铜火锅以建设路好地道,美食家,和锦华园等几家山庄的味道为佳,比较出名的还有老牌汪麻鸡、老五猴头竹荪鸡、鸽袋鸡、口袋鸡、巴渝老鸭汤、云南昭通阳天麻火腿鸡等,还有专营野生菌的山珍煲,老北京板鸭的牛肉三巴汤,基本上集中在建设路和滨河路一带,干锅有香辣虾,天府百味庄的牛蛙和鳝鱼干锅,很怀念原来东关东路的酸辣童子鸡和黄焖芋儿鸡,龙源酒楼的童子鸡也很不错。

夜宵篇

比较著名的夜宵店有建设路的常二哥海鲜,炒龙虾、炒螃蟹和炭火烤鱼是一绝。附近的双流老妈兔头的鸭颈不错,首府路红绿灯口的北方水饺主要供应宵夜,水饺、卤菜安逸得扳,北街百司超市旁边的薄片、卤菜和泡鸡脚还是残留了当年大礼堂甘记小吃的一些风采和记忆。

提到会理的夜宵不能不说到筒子骨,汤腻髓浓,骨酥肉松,蒸汽辉腾,氤氲晶润,银钩铁画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圆玉润齿白唇红的膏荑风韵。会理人首创的这种滋补食品在外地人的眼里成为会理夜宵的典型代表,首府路新华书店对面深巷内的那家很不错,特别推荐她家的三鲜饵块,钟鼓楼附近的那几家筒筒骨店生意也很火爆,主要以筒骨、蹄花、卤菜为主。

还有那抹上油煎豆瓣的烤饵块,酸辣无双的泡萝卜,炭火小铜锅煨出来的三糖荷包蛋、醪糟小汤圆,咬一口满嘴漫油的烤羊油花,炸得焦黄酥脆的臭豆腐,子母灰炕出来的烧洋芋、烤苞谷,还有调加了玫瑰糖、酸角汁和醪糟浮沫的冰粉......啧啧啧,我都等不及天黑了!

 

农家菜和其它

农家菜讲究的是新鲜地道,自产自用。会理最原生态最乡村风格的几款菜是:五花曝腌肉,香拐炖茴香,酸汤四季豆,现推的嫩豆花,新鲜苞谷饭,还有豆苗耙,柿花窝头,白饭邙头等点心。记忆深刻的是小黑箐白沙村的新鲜火腿、凉拌树花,还有用高山园根萝卜腌制的酸菜汤,和黎溪踩缸菜发酵沤酸的味道不同,有一股清甜香气。特别难忘的是农村杀年猪时的杀猪饭,那滋味就是一个字:香!没有大饭店大厨师的烹调妙手,只有农家风味的朴实与真诚:自家的蒜苗自家的五花肉,炒的熬锅肉那直叫人口水淌!猪脚猪膀大排骨,大块萝卜大碗上!猪心猪肝猪头肉,拼盘连锅满桌放。农家老盐菜煮血旺汤,还有我最爱的洋丝瓜红烧心肺大肠,真的没有哪个饭店能做出这样的味道。再添上一碗自家种的清水煮棒菜,真的会无限膨胀你已经旺盛的食欲。

说不完道不尽,还有那些从五月吃到十月的野生菌:头水的山蘑菇、见水青、清堂菇、大脚菇、鸡油菌、黄香棒、松茸、荞耙菌、鸡枞、一群羊、野木耳......

彝族风味的烤小猪、砣砣肉、烤全羊、肝生、荞耙、风肚、辣子鸡、踩缸菜......

还有那些有关童年的记忆:凉粉、卷粉、冰粉、薄片、春卷、泡梨、面花、汪麻鸡、柿花粑、软炕粑、小糍粑.......


引用史志上关于会理饮食的一些资料:
会理的家常食品

会理食品加工器皿是以铜、铁为主,几乎每户人家都离不开铜、铁原料的制品(铜锅、铜炖缸、铜炖钵、铜罐、铜吊锅、大铁锅、小炒锅等)另外还普遍使用衫木甑、木甑作为蒸饭器皿,还有衫木片蒸笼,也有用铜锅、铜罐煮饭的。盛食品用品一般用本地烧制的白瓷或土陶碗、钵等,置办筵席讲究用江西产瓷器,最少得用本地产白瓷器皿,因此有出租碗行业,城区就多达五六户,每遇喜庆、婚丧筵台多时,可以租到两百多桌器皿碗、铜缸钵、钢酒器等)也还可以租借到桌椅板凳,由此可以看出极盛景象。

会理的家常食品品种繁多,根据季节、产品的不同而有变化,也与各户的经济情况而有别,但是大同小异都不外这些食品的制作方式。
(1)汆饭 城乡群众都喜用鸡蛋、酸菜、肉末、鲜蔬菜(包括野菜)汆汤加入米饭食用,这是处理上顿剩余冷饭的最好方法。特点是:热、有汤有菜。
(2)菜饭 菜饭品种多主要有:
(一)青、白菜焖饭 用青、白菜加入白油用半熟大米或糯米,置菜于底层上覆米粒以文火焖熟食用,和东南各省的菜饭有相似之处。特点是:油、香、热、粮菜共食。
(二)马铃薯、四季豆焖饭 选用马铃薯和新鲜四季豆,以白油或生腊肉炼熟加水覆盖半生米饭,文火烘焖,起锅前必须加花椒末、盐再搅转就可食用。特点是:油、香、味浓。
(三)青豆焖饭 春季碗、胡豆上市时,选豆米(胡豆包括留有白壳和全青豆两种),先以生火腿或腊肉放锅内炼熟炼香后,面上覆以半生米饭,加少量水,用文火烘焖而成。要求达到肉、饭不糊,颗粒油光、喷香、热和的特点。
(四)酸菜饵快 会理食用饵快,民国前期多用糖水煮加捞糟(包括市场小吃),居家食用咸味饵快,多用酸菜(咸青菜、盐白菜)肉片同时下锅氽制。这和云南的氽肉饵快一个样式,达到汤清、味鲜的特点。
(五)青豆米粑 春季用青胡豆米先煮加入红糖水,渍透使与糯米面混合:揉搅捏成筒状:再以刀均匀切片(每片内部含有豆米),然后用锅加油炸、烙而成。也有用椿尖(香椿)拌后已煮熟青豆米、揉拌成全咸味的筒状(要加入花椒)切片,炸、烙而成(青豌豆亦如然)。要求耙面不糊、金黄色、香、软和。
(六)黄花粑 春天开遍各处的清明菜嫩花蕊,经过手揉细后,加入糯米面和糖水,揉成筒状切片烙制而成。本品特点是清香扑鼻。
(七)柿花粑 秋冬季节,选扒柿子(俗称柿花)剥皮、揉稀加入包谷面或糯米面、做成窝窝头(中间凹、帽形)蒸熟食用,也可做成饼烙食。本品特点是不加糖而取柿糖汁味、能果腹。
(八)汤园 是居家常见食品,以糯米面为原料,用豆沙、花生、芝麻末加拌猪油或鸡油白糖搅拌为馅心,然捏、包入面内,揉匀,放水中煮,汤园熟时必上漂就可食用。汤园又有造型大、小之分,大汤园俗“大元宝”农村多做成每碗仅装四个的大型汤园,城市居民多做小型(每碗装6—8个)。另外还有不包馅的实心汤园大的煮熟后,放入盛有黄豆面的盆内打滚,均匀后装碗内加糖食用(即俗称“牛打捻”)。小的加捞糟称为“小汤园”。
(九)欢喜团 汤团原料,做法一样,只要求面料不过浠,用蒸的方法制成。
(十)饺子 用大米面粉为原料,揉和后包心蒸熟而成。
(十一)干米糕 用大米或糯米面粉,逐渐拌水,搅揉均匀,不浠不干成细颗粒状放甑内洒少许水,加红糖细粒洒面上,又再加米面一层,同样洒水加糖面,(可加至4?d5层)顶层洒蜜饯颗粒及糖蒸熟而成。要求糕不散、软和。
(十二)面汤(面块) 四季都可食用,有甜水、混菜煮两种。甜水面块多切半块状,要配好调料(酸、麻、辣)、要求面块筋丝好、味道浓。混菜煮的就根据材料而有很大区别。一般只混?d?d样鲜莱同煮,少数讲究的多选在夏、秋季节有瓜、豆、鸡宗苗上市时,加入火腿、鲜肉做汤,揉面必须用力及重复多次,切成条块状,拉面入锅,要做到大锅面块,筋丝好、不浓汤、鲜甜可口。
(十三)米凉粉 用大米浸泡磨成浆汁放锅内煮熟成糊状,加入清石灰水搅匀置入碗内即成。可食甜、咸两种口味。甜的要选较嫩的加糖稀(俗称凉糕),咸味的要求有筋力不沾牙。
(十四)包谷粑 鲜包谷粒经过磨浆,发酵成清浆糊状,烙吃还可放鸡蛋调匀烘烙;蒸吃用包谷嫩叶摊浆蒸熟而成。特点是有浓郁的包谷清香、不沾牙、不沾叶。另外也有用同样方法以荞麦高梁等原料制成糕的。
(十五)软炕粑(锅摊儿)  用麦面粉调浆加入糖(甜味)加韭菜节、葱节盐(咸味),放少许油抹匀锅面,向周围徐徐放入成为锅圈状,以微火烘成。这是居家解决饥饿的最方便食品。
(十六)洋芋糍粑 先煮熟洋芋,撕去皮压成糊状,再加面粉或糯米粉揉拌,再加花椒、盐调料,做成饼状,用油炸或烙而成,要求做到粑发泡、磁性大、麻而香。
(十七)粥 会理居家亦多煮粥。原料不同而多品种,大米粥、糯米粥、包谷粥、红苕粥等。糯米粥有加入百合、皂角米、银耳、燕窝等,品种繁多,要.求清稠适度,无生米粒。每年腊月各户必煮的“腊八粥”,是集大米、豆浆,腊肉丁、青、白菜、红、白萝卜等八种以上原料共同煮出,与西北各省相似,应是北方的习俗传入。
(十八)重阳糕 于九月重阳节期间蒸制的糕饼。是以发酵面团做成有洗沙包心、扁园体,锁边的糕。面加糖稀及黄豆面,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十九)端午煮药根 每年五月端午节除食用其他物品外,每户有煮药根的习惯。原料须有腊肉骨、鲜猪肉蹄等煨汤加入本地产多种药材共煮(牛蒡根、兰花根、沙参等),确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好贴!老李飞刀出手不凡,送5个金币。

 

好多东东我这半个会理人都没有听说过。

发表于 2009-9-7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鸡火丝饵快

    作为四川的最南端,与云南只一江之隔的会理,从那软糯清雅的方言土语,到老乡的青布包头绣花围腰,乃至饮食小吃,无不带有一股浓浓的滇味.

   云南民谚有云:云南十八怪,粑粑喊饵快.饵快这东西,四川别的地方很少见到,有些类似于年糕,白如雪,细如绵,是会理家喻户晓,名声在外的一项特产.饵快用米制成,味香糯软甜,能与百味调和,吃法多样.顶讲究的,就是鸡火丝饵快了.雪白的饵快丝在一只精致的铜火锅中用滚水一过,公鸡肉用手细细撕成细丝,上好的精瘦火腿肉也切细丝--好了,有鸡丝,火腿丝,在烫几片碧绿的蔬菜,有红有白,漂漂亮亮的堆尖一碗---且慢上桌!还有最重要的,也是味道好坏的关键:汤.

   俗话说,唱戏的腔,做菜的汤.正宗不正宗,诀窍就在这最后一勺汤上.观其色,白里透红,尝其味,浓而不腻.有火腿香,鸡味鲜,还有那深沉厚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股什么味道.曾向老板讨教,当然是笑而不答.这可是人家的不传之谜,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招牌上当然得加上大大的"正宗"二字.

   好了,掺上高汤,浇上盖菜,一大碗香甜可口的鸡火丝饵快就摆在您的面前,调上些箭得香香的红油豆瓣,您便可已慢慢享受这闻名已久的美味了.可也请别太慢条斯理了,不信你看,座无虚席的面前背后,已等了好些个馋涎欲滴的客人呐.[/watermark]

 

 


风清扬 22:31:17

会理青梅酒

 

     每年的七月,是青梅子黄熟的季节.古城会理淡淡的烟笼雨罩之中,便开始有三三两两的村姑,挎着篮,提着筐,羞涩地沿街叫卖着这略略带一丝青涩的酸梅子.

     曹操用青梅煮酒,与刘备纵论天下的英雄。而本地的青梅酒却是泡制而成。寻常好客的百姓,交游广泛的街市人家,便会仔仔细细挑捡上一大堆,洗得干干净净的,装在一个古拙的土陶坛子里,着手准备着窖制这闻名遐尔,古风俨然的梅子酒了.

     先托人从远山僻壤里捎来几十斤农家自酿的纯粮食白酒,再舀几碗新割的蜂蜜,丢几块现榨的冰糖---当然,酒味的甜酸浓淡,深浅厚薄,就全凭各人的口味和调酒的感觉啦。各物备足入坛,待酒搅匀溶化后,再小心翼翼地盖上盖,藏于一个荫凉封闭的角落,让期待和渴望封存起来,接下来,便开始了长达一年乃至数年之久对神秘佳酿的默默守望

.当青梅子的酸涩渐渐溶进白酒的甘洌,山野土酿的燥辣也慢慢淡化于蜜糖的温醇,如胭脂一般的深红已层层尽染了酒液,花开花落,云舒云卷,日子在一天天过去,生活在喧嚣浮躁中归于宁静淡泊,人生也从稚嫩冲动变得成熟练达。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仿佛如相知多年的老朋友不能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的情感总无法遗忘,已被淡忘的那坛子酒悄然于你的记忆中翩然浮现出来.

美酒如同朋友一样,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愈陈,愈香。邀二三好友, 拍去泥封,打开坛,拂去尘封许久的疏远和隔阂,也敲破禁锢许久的冷漠外壳,轻轻倾下,小小的斗室内弥漫开幽远清雅的酒香,在沁入心脾的迷醉气氛中荡漾。最诱人是倾入杯中那一刹那,如同丝绸般光滑惊艳的感觉,仿佛将从容和优雅舒缓地演奏成如歌的行板,有一种没落贵族的颓废和臃懒。时光仿佛也被发酵,凝滞在这永恒的瞬间.举杯轻抿,满口是青梅子孕育了一个夏天的异香,和蜂蜜与甘蔗最纯正的味蕾甜蜜刺激,以及单宁酸胜似橡木桶贮存的悠远意境。久久不忍咽下,酒却如丝绸般滑溜溜地冲入五脏六腑,点燃你如火一般的熊熊兴致,砸舌回味中,绵软津甜下却压抑不住那古朴苍凉的阳刚之气.酒顺口,后劲催,醇酒如美人一般,优雅,细致,让你渐入情网,欲罢不能.美酒教饮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不知不觉中,满座在这极品好酒包容百味的博大胸怀中洋洋欲醉了.

 

  铜火锅

  

会理民间习俗喜于冬、春季节煮食铜火锅,用杠碳为燃料,以猪排、羊肉,牛杂、鸡鸭等加汤清炖,待汤浓肉烂后再烫煮萝卜、洋芋等蔬菜,大家围坐分食,操作简单,方便省事。但民间最正宗的做法是:以山药、苕根、藕块、萝卜等耐炖煮的菜打底,中间煮上一只嫩公鸡的鸡肉肉和火腿脚(俗称“香拐”)、五花曝腌肉等,再在上面均匀铺上一层精肉丸子,最上面用片成薄片的豆腐盖上,以胡椒,葱结等调味,盖上锅盖闷煮半个时辰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这样煮出来的火锅,汤鲜肉美,菜耙入味,热气喧腾,营养丰富,蘸一蘸用家常豆瓣、油辣椒、火葱末,小米辣和蒜泥拌成的味碟,。还可边吃边加入时鲜菜蔬涮烫,汤味越炖越鲜。大家围炉拥坐,炭火熊熊,其乐无穷,一冬寒意都会化成融融春情。

发表于 2009-9-7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筒 子 骨

 

筒 子 骨

有些东西,天生就是要成为夜宵而不是被当作主食的.筒子骨,又被称做棒棒骨,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里基本上被划入鸡肋一类.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只好论堆而沽,供那些久不见油荤的饕餮之徒们聊以解谗,或是伤筋动骨需要补钙的伤残人士用来进补.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原先油水不大搞头不丰的各类边角余料成了餐桌上人们的稀罕之物.野菜山珍,虫蚁鸟兽,全部汇萃餐桌,老饕们充分发挥想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穷极想象搜罗天下美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切皆有可能.于是乎,原先不名家入法眼的筒子骨施施然登上了大雅之堂.
    成都人首创了老妈蹄花,会理人却另辟蹊境,推出了清炖筒子骨.
但见:
孤灯,寒夜,过客.
残酒,冷炙,彷徨.
断肠人,伤心泪,披一身霜雪清风,独自面对孤灯如豆.
微醺中,回忆起烟雨江南时节的小楼春雨与杏花深巷,
叹如今无花无酒,落魄江湖破帽遮颜
突然间:面前多了一双眼睛,一个老妪佝偻的身影在如鬼魅般闪现在他的面前,

看似平凡的面容中却仿佛带有某种摄人心魂的魔力.
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沟壑纵横,江湖的岁月留下了许多残忍的回忆.
她用近乎谄媚的声调问到:客官可要来一份小店独家密制的筒子骨么?
他赫然长身而起,森然道:可是会理城楼下的老号筒子骨?
仿佛被这气势所摄,半晌,老妪才将手中的一个粗陶大碗战战兢兢地放到桌上.

他的目光仿佛被这奇异的景象震慑得呆住了:一碗清汤大骨!
蒸汽辉腾,氤氲晶润,银钩铁画般的嶙峋骨感中,竟透出一股珠圆玉润齿白唇红的膏荑风韵.
汤腻髓浓,骨酥肉松,满腹的饥寒苦闷化作了踌躇意气的一腔豪情.
门外,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钩起了游子的愁绪,

他不禁回忆起那些相识遍天下满楼红袖招的年轻岁月,那些快意恩仇纵横江湖的前尘旧事.

秋风萧瑟,卷过小木桌上的大海碗,如万马奔腾惊涛拍岸,好似凶残的猎豹撕裂猎物的身躯,。。。。。
过客将最后一滴骨髓轻轻吞入了喉咙,缓缓问道: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会理筒子骨么?
"是的,而且这是今晚最后一碗了,"

满足而遗憾的站起身来,想再次融化进暗夜的深沉中。
不知何时,门外闪入两个身披着黑袍的夜行人,嶙峋身影投射出一种寂寞的饥饿感,深凹的目光正带着杀气狠狠地盯着他手中那只被舔得一干二净的空碗,干净而枯瘦的双手紧攥着一只古旧的不锈钢饭盒。
一股寒气,缓缓从过客的脊梁升起.。。。。。。

发表于 2009-9-7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怖,好多都没有吃过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