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演绎中国人“家”的情怀 曾几何时,中秋,以她别样的风韵,赋予人们多少美妙的畅想。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它独有的魅力,演绎着中国人“家”团圆的文化。每年的这天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月饼、赏明月、叙亲情、享欢乐,庆祝这美好的节日。北宋诗人苏轼用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皓月当空,丝丝清风,缕缕浮云,点点繁星。数千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隔着遥远的时空相互对月倾诉。将满满的思念与祝福,遥寄于中秋的故乡或有着牵念的远方。月圆之时唤起的是家人相聚、亲人的团圆。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有多少思念在此时翻涌翩跹。无论你身在何地,当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诵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你便能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的血脉亲情和思念团圆之意,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薮、久远的文化根源,并具有显著风俗内容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它浓缩了几千年的传统,以其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在“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潮流。它是一个高度浓缩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其丰富的内涵在现在和未来依旧具有恒久的魅力。当然,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也都在这传统节日的习俗当中,深刻的反映呈现出来。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情思模式、审美意识,强调了人与外物、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相处,延续了民族历史的记忆和生命的基因,是维系民族文化身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其他许多地方还形成了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都市的忙碌与浮躁中,中秋节早已经不是单纯的“品饼赏月”的节日。各地群众通过郊游、听戏、赏月等各种载体,以不同的形式、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不忘传统,屡出新意,欢庆这美好的节日。不管以何种形式,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期盼和对团圆的凝聚磁力,寄托着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打造出血亲团圆和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 传统历久而弥坚、包容而日新、绵延而不息。中秋让传统文化弥久留香,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的生产、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增添了宁静的智慧品格、加注了对人文和谐的追求。今天就让我们在过传统节日中爱传统节日,在心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让极具顽强生命力的中秋佳节,在弘扬更多传统文化的意义上展现更多传统节日的张力,在当代文化的大发展中导向现代文明,发挥其更加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