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的团圆日。这一天如没有特殊情况,都会回家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吃过团圆饭之后,大人会在院子里摆上桌子,将瓜果梨桃、月饼,包括各种小吃、茶水等,摆满整整一桌子,谓之“供月”。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边聊天,一边吃,一边举头望月,感慨人生之岁月、岁月之匆匆。无论如何,月还是故乡明啊。(9月10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 10 版)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华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却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一部份群众在崇尚西方文化的同时逐渐流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喜爱,这也是目前最严峻的问题。如何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这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要建立正确道德信仰,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一种有生命力的道德信仰,它能够而且必然与中国当今时代相融合,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即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不是古代文化、古代道德的一味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现时代相结合,用科学的发展观总结、整理、提升。 第二,树立道德模范、评选孝贤模范,举办孝文化节等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教育、感化、带动人们崇德尚贤,见贤思齐。百善孝为先,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实则都包涵了中华传统的孝道。孝道、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圣贤教育、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引申而来的。教人要从教孝道开始,做人要从行孝道做起。小孝为家、大孝为国。所以,要通过在全社会评选孝贤,举办可持续性特色活动,掀起学习模范风潮,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三、建立、健全道德信誉度制度,将道德信誉度与相关考核挂钩,使之成为重要的考评指标。提升和推广自愿服务事业,自愿服务事业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的志愿服务还缺少足够深厚广博的公共社会资源,现代公民意识还不十分清晰、充分和普及,人们对于公共社会和公共事业、特别是化为日常自觉行为的社会志愿服务行为还缺乏足够充分的认识,自觉主动性还不够。因此需要大力推广、扶持,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机制。 最后,要扩大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传播,以道德精神引领主流。 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