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晒”出的幸福感? 晒恩爱、晒宝贝、晒心情、晒发型、晒美食……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晒”。晒客的英文名为“Sharer”,意为“分享的人”。有人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流行病”,也有人认为其中含有积极的成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人们会对“晒”这种行为乐此不疲?它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晒”是一种自我表露 从本质上讲,所有这些“晒”的行为,都是在向他人传递关于自我的信息。人们似乎天生就热衷于将自己的信息展示给别人,心理学家将这种行为称为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本能,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生存优势,比如拉近和他人的关系、获得反馈,让我们可以改进自己的表现。 我们在展示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还可以从中获得一种自发的快感。在一项神经科学研究中,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描述自己的性格时,会激活大脑中名叫伏隔核和腹侧被盖区的区域。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些区域与心理上的奖赏机制有关;当人们从食物或性中获得快感时,也会激活相同的区域。为了有机会获得这种快感,研究中的被试者甚至愿意放弃更多的金钱报酬。 “晒”可以减少现代人的孤独感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社会越发展,人与人内心的距离似乎越疏远。有研究数据表明,社交网络其实可以减少人们的孤独感。比如在一项柏林大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他们提高”脸书”的状态更新频率,另一组则保持不变。 一周之后,那些提高了状态更新频率的大学生,孤独感出现了显著下降,另一组则没有变化。更有趣的是,孤独感的下降与是否有人回复无关,只要增加了状态更新频率,孤独感就会下降。 归根到底,人类是一种聚众的动物,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越是疏离,想把自己拿出去“晒一晒”的渴望就越是强烈。除了互窥、攀比等表层原因外,通过另一种途径让自己重新感受生活在“人间”的感觉,就成了很多人“晒”自己的理由。 “晒秘密”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在当今社会,“暴露隐私”似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心病”,人们已经不满足把秘密写在日记本里给自己看,而是需要“受众”和“互动”。于是,一些以“晒秘密”为主题的网站应运而生。人们把自己的隐私或内心的秘密公布在网站上,并与陌生人一起分享和交流。“晒秘密”网站的风行让我们发现:也许,我们心中的秘密也需要被分享。而且在虚拟和匿名的世界里,人们去掉了现实生活中的“抑制”,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敢讲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中呈现出来,即使肆无忌惮,也不会有任何利害冲突。 “晒”得太多不是“幸福”,而是内心的虚弱 当然,凡事不能走极端,“晒”得太多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没有人会对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琐事都感兴趣,如果沉迷于自我表露的快感中,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事无巨细地“晒”到网上,只会令观者感到疲惫,还可能给人留下自恋的印象。此外,用炫耀性的方式来“晒”,将获得优越感作为主要目的,也容易招致反感。 英国知名心理学顾问迈克尔·辛克莱博士说:“我们努力地把自己呈现给网上的世界,假装自己一直都很开心并尽力保持这一状态,这不但让人精疲力竭,而且最终会让人感到空虚。” 心理专家陈震平认为,其实“晒”的经常都不是“幸福”,而是内心的虚弱。这是一种内心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这种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以下4种可能: 其一,是自卑心理:成长的环境导致性格中存在自卑因素。天天对别人说“我老公好爱我”之类的话,是希望从感情上的出色得出自身很出色的结论。 其二,是过度自恋:虚荣心促使她(他)做出“晒幸福”的举动,在晒的过程中极度地享受着别人投来的羡慕或嫉妒眼光。 其三,是缺乏安全感:因婚恋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晒幸福”往往是想获得稳定。“晒幸福”的人心里天真地以为,当婚恋情感见光了,就更加有保障了。 最后,是由于生活的空虚:也许“晒幸福”的人真不是不想说点别的、展现点别的,只是能炫耀的资源有限,“晒幸福”也就成了唯一有乐趣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