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阆中古城游人如织。热闹喧嚣的贡院广场上,阵阵鼓声铿锵激昂,10余名佩戴面具,身着古装的男子不断敲击着手中的皮鼓,并踩着鼓点声适时变换队形。这场正在展演的阆中传统舞蹈 “巴象鼓舞” 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历史悠久,被尊称为“舞蹈的活化石”。
历史悠久 古风犹存
67岁的李长炎退休前是阆中市文化馆群众文化部主任,从事“巴象鼓舞”保护和研究工作30余年。他认为,“巴象鼓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前歌后舞,以凌殷人。”李长炎说,《华阳国志》的记载充分证明了“巴象鼓舞”起源于商周时期。至公元前2世纪初,巴人帮助汉高祖平定三秦时再显风采,深得刘邦赏识。“巴象鼓舞”也因此被引入汉宫,成为宫廷舞。
据考证,“巴象鼓舞”是古巴子国国都所在地阆中的土著巴宗族人狩猎舞和战舞,是以打击兽皮鼓为表现形式的集体舞蹈,亦称“军傩”。因兽皮鼓面画的是巴人部落的图腾巴蛇或大象,故称“巴象鼓舞”。
|